投籃機器人穩穩地將籃球投進籃筐,工業機器人準確地裝配零件,無人機在智能手柄的操縱下靈活飛舞……這是記者昨日在會展中心看到的生動畫面。
昨天在會展中心開幕的首屆深圳國際智能裝備產業博覽會暨第四屆深圳國際電子裝備產業博覽會精彩紛呈,不僅吸引了全球電子裝備產業巨頭前來展示最新的前沿電子裝備技術和產品,更是吸引了眾多專業廠商和觀眾前來尋求商機。
高端線路板生產線搬到現場
把生產線搬到展館,在智能裝備會展上還是第一次。記者在展館現場看到,主辦方聯合廠商安排一條高端線路板表面貼裝生產線的連線生產演示,整個生產線由13個國內廠商自主研發生產的20多臺全自動設備組成,全面展示包括上下料、印刷、貼片、焊接、檢修等全部生產流程,直觀反映我國智能裝備的發展水平。

智能設備吸引眾多人的眼球。
國內外機器人、智能裝備企業帶來的20多項最新技術成果,體現了未來產業的科技創新。德國庫卡帶來的七軸智能觸控機器人,可對盲區進行感知盲摸工作,一旦遇到外界不安全情況,能自動停止工作,待解除意外后,可自行恢復生產。德思特DST機器人公司帶來的全新工業機器人4S店模式,將整個工業機器人產業銷售、應用、服務的全產業鏈集中在一個平臺上實現。
深圳無人機產業在展會上異常突出。一電科技設立在2號的演示展位,吸引了眾多專業觀眾。一電科技技術人員告訴記者,該公司主要是生產警用遙控無人機,目前正向民用方面挺進,銷售勢頭看好。
深圳智能裝備產業“家底”豐厚
響應“中國制造2025”國家戰略,首屆深圳國際智能裝備產業博覽會定位為創新型、專業性和國際化,重點展示智能機器人、自動化設備、無人工廠、無人機、可穿戴設備等,以此加快智能裝備產業市場、技術、產品、人才等高端資源要素集聚,助力深圳打造成國內領先、世界知名的智能裝備制造基地、創新基地、服務基地和國際合作基地。
深圳市經貿信息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深圳匯聚了全國精尖電子裝備制造業企業,不斷打破國外大型企業及機構的技術壟斷,自主知識產權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不斷涌現。去年,深圳推出了《深圳市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和智能裝備產業發展規劃(2014-2020年)》和《深圳市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和智能裝備產業發展政策》等一系列培育機器人、可穿戴設備、智能裝備等未來產業的政策。
自2014年起至2020年,市財政部門將每年安排5億元,設立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和智能裝備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支持產業核心技術攻關、創新能力提升、產業鏈關鍵環節培育和引進、重點企業發展、產業化項目建設等。
深圳智能裝備產業,特別是機器人產業異軍突起,成為全國智能裝備制造業迅猛發展的領跑者,到2014年底,深圳裝備制造業總產值4800億元,14年增長344%。其中,深圳機器人企業數百家,年產值480億元,產業發展勢頭迅猛。
相關新聞
“中國制造2025”高峰論壇與會專家建言深圳
出臺制造業中長期發展規劃
昨日下午,作為首屆中國智能裝備產業博覽會的重頭戲,“中國制造2025”高峰論壇舉行,《中國制造2025》戰略主要制定和研究者、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柳百成,《中國制造2025》起草組主要成員、工信部賽迪研究院裝備工業研究所所長左世全等發表主旨演講。
在論壇上,主講嘉賓建議深圳要找準對接《中國制造2025》的切入點,盡快出臺頂層設計與統籌規劃,制定未來5—10年制造業中長期發展規劃。
柳百成:要加強應用基礎共性技術研究
“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柳百成在演講中說,為此早在2013年,中國工程院就開展了“制造強國戰略研究”。
柳百成指出,基礎研究與產業化之間的鴻溝在中國同樣存在,我國技術成果轉化率僅10%左右,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技術創新體系不夠完善,在技術研究成果到企業產業化間有缺位。
“特別是大院大所改制后,造成一些共性技術研究缺位,這一缺位現象亟待解決,刻不容緩。”柳百成建議,為此,可以借鑒美國建立的“國家制造創新研究院”的做法,成立10至15個“從事競爭前,關鍵共性技術研究,開放和成果共享”的研究機構。
柳百成說,加強應用基礎共性技術研究,單靠企業是不行的,需要政府主導、“產學研”聯合,共同組成協同創新聯盟,建設競爭前、關鍵共性基礎技術研究平臺。
左世全:深圳要為國家戰略目標貢獻力量
“未來10年甚至20年,中國智能裝備的需求都是非常大的。”左世全說,《中國制造2025》關乎國家當前穩增長調結構、實現經濟持續健康增長的大局,深圳要為國家戰略目標的實現貢獻力量。
“深圳是最具產業創新潛力的城市。”他說,深圳要立足本地制造業發展的實際,揚長避短,找準對接《中國制造2025》的切入點,盡快出臺頂層設計與統籌規劃,制定未來5—10年制造業中長期發展規劃。
“深圳可以重點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業,主動對接省內外裝備制造企業,加強項目引進和建設。”左世全建議,深圳要著力打造制造業新生態,大力發展智能制造,推動制造企業打造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等新型制造模式,促進制造業提質增效。深圳還要搶抓新一輪產業變革機遇,開展“互聯網+”行動,積極部署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產性服務業等新業態、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