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寫作是今年中國新聞界最熱議的話題,沒有之一。記者們在忌憚將被機器人取代的同時,又欣喜于目前機器寫作主要還僅適用于財經、體育、氣象等需要數字統計的報道領域。例如公司的年收入及盈利情況、體育比賽的分數、大學錄取新生的族裔比例。在這些方面,電腦比人算得快,統計得自然也更全面。不過,和人類記者相比,機器寫作若僅解決效率問題,那發展空間就很有限了。
《洛杉磯時報》的機器人記者“地震波特”在地震前3分鐘搶發消息,延長了預警時間。對于這類極講求時效性的突發性災難報道,機器寫作的高效優勢才會被凸顯。美國硅新社華人工程師團隊打造的寫作機器人“編形金剛”就另辟蹊徑,其亮點不在于快速寫作“美國融資快訊”,而是從美國的“英文”數據庫中提取數據,第一時間寫就“中文”報道發布到中國。想必,機器人同時具“機器寫作”和“機器翻譯”能力,會讓以“獨家編譯”為優勢的媒體感到危機或機遇。也有機器寫作研究者表示,除了從文字數據中挖掘信息,機器人挖掘的數據源類型可以更多樣,包括視頻、圖片、聲音、甚至地理位置等等。比如機器人可以把樂視體育網站上的視頻內容,做成短文的形式發布等等。
機器寫作的空間還在哪里?
12月20日,新華網在其主辦的“感知未來”——首屆“智能+”傳媒超腦論壇上,發布國內第一代生物傳感智能機器人Star。記者在論壇上了解到,與此前的其他寫作機器人不同,Star最大的特點是“有感而發”,即通過新華網自主研發的生物傳感器采集用戶體驗信號,轉化為數據后通過多種算法完成分析、報道、交互等工作,并可根據用戶需求生成各種產品。從新聞報道層面來說,這預示著機器寫作將打破財經、體育、氣象等報道領域限制,進入到與用戶體驗相關的各領域的報道中。
據了解,新華網生物傳感智能機器人由新華網融媒體未來研究院與荷蘭國家數學計算機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器人組等聯合研發,前期通過多場大型實驗采集用戶體驗數據進行測試,其中包括國內首次劇場傳感實驗“《戰馬》襲心”。
新華網研究院根據中國國家話劇院《戰馬》劇組的需求,征選150位《戰馬》觀眾作為志愿者參加了實驗,開展了觀劇生理體驗數據的實時收集,并經過生物傳感智能機器人Star的數字化處理,生成包括“成人與兒童”“男性與女性”“男童與女童”“專業與非專業觀眾”的體驗數據對比分析報告,另外還對“Joey和Topthorn兩匹馬爭當頭馬” 和所有“馬偶戲”場景做了針對性的觀劇體驗分析。中國國家話劇院對外合作中心主任、《戰馬》中方制作人李東表示,這次實驗幫助制作者更好地了解到觀眾對《戰馬》的體驗,許多結果出乎他們之前的想象。他們已根據此在考慮調整市場策略和互動設計。
據透露,目前生物傳感智能機器人Star已根據《戰馬》實驗分析報告從不同角度自動撰寫出N篇報道,已將機器寫作延伸到藝術報道領域。
新華網研究院院長楊溟介紹說:“研究團隊希望將第一代生物傳感智能機器人Star打造為開放式的生物傳感分析操作系統,去幫助傳媒人了解到以往難以挖掘的人的真實體驗與感受,幫助其完成新聞分析與報道。Star為‘機器人是否會替代記者’提供了全新的答案,即由于它實現了替代人工作和增強人能力兩方面的融合,使得機器人成為傳媒人的助手。”
如此看來,新華網推出生物傳感智能機器人Star并不是僅為了寫自家稿件,而是為傳媒人提供一個用戶體驗數據獲取方式、相關數據,以及打開一種“智能+”思維。換句話說,傳媒人不僅可以在Star的協助下利用這些數據寫藝術報道,也可以是關注兒童情商發育的心理學或教育領域的報道。若被測試對象不是戲劇,而是一雙鞋子或是一道宮保雞丁,那Star的機器寫作也將延伸到消費品及美食餐飲報道領域等等。
機器寫作是一方面,據介紹,生物傳感智能機器人Star首先還可廣泛適用于廣告傳播效果監測、兒童成長發育狀況研究、專注度安全提醒、醫療健康狀態監測、教育效果評估等多個領域,是人類智能分析的好幫手。在“感知未來”——首屆“智能+”傳媒超腦論壇上,新華網已向與會的生物傳感、機器學習、語音智能等智能技術頂級專家和傳媒業、傳媒教育界精英發出邀約。
除了機器寫作,包括無人機新聞、計算機“算法”等在內的人工智能技術在傳媒領域的應用已越來越廣泛,對傳媒業未來趨勢的影響也越來越得到國內外研究者的重視,借力人工智能技術打造新興媒體等實踐也逐漸興起。比技術更重要的是“智能+”思維,能否實現傳媒人的自我突破、實現在媒體融合轉型中的“彎道超車”,對于技術趨勢的判斷和把握至關重要。論壇上,新華網董事長、總裁田舒斌表示,傳感技術是人工智能領域的基礎技術之一,新華網將以人為中心、圍繞用戶體驗不斷進行技術與機制創新,探索“硬件+軟件+互聯網服務”的模式,開啟新華網的下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