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省經信委公布福建省內首臺智能制造裝備認定名單,由中科中涵激光設備(福建)股份有限公司申報的超快激光高精密數控機床,被認定為全省第一臺智能制造裝備。
這臺機床外表看上去就像一件不起眼的鐵皮屋,可內部的科技含量卻讓人嘆為觀止:以超快激光作為“刀具”,對金屬、陶瓷、鉆石等材料均可實施精細化、高質量的冷加工,服務范圍涵蓋汽車、航空等重大裝備制造行業,而且技術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同等的水平,打破國外在本行業的壟斷局面,填補多項國內空白。
莆田僅擁有一所本科院校,區域科研實力與福州、廈門等城市難以匹敵,更沒激光方面的科研實力,卻為何能以超快激光為王牌攬下全省第一臺智能制造裝備的殊榮?
中科中涵公司自身就是院地合作、大膽創新的產物。2010年,以柴油機油泵總成的研發、生產、貿易為主業的中涵機動力有限公司,與西北地區赫赫有名的西安光機所“聯姻”,共同成立中科中涵公司。這種強強聯合很快見效,2011年6月,第一臺應用超快激光技術的機床設備研發成功。截至目前,中科中涵公司研發的超快激光高精密數控機床已有四大品類。
獲得認定的這臺數控機床,是中科中涵公司為江蘇宿遷一家精密機械公司量身定制,單臺裝備合同價格近千萬元。該公司負責機床工藝研發的部門經理鄭偉說,公司接到的訂單,一般都是需要這種高附加值、定制型的設備,目前已有不少企業開始了解超快激光機床的技術優勢,未來市場前景十分廣闊。莆田自身科研力量不強,但在“弱鳥先飛”理念的指引下,早在十幾年前便與中科院建立科技合作機制,為超快激光技術的引進打下基礎。再通過與本地優勢產業的融合,這臺機床的誕生,不過是時間問題而已。
這種思路對我省智能裝備制造產業的發展很有借鑒意義。由于院校數量少、人才基礎薄弱等原因,省內不少地區的科研實力都與莆田一樣,屬“弱鳥”。在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及培育新興產業時,都急需科技力量的支撐。如何破解這一矛盾?莆田的“弱鳥先飛”提供了路徑——找到在地的產業優勢,嫁接外地的科研優勢,在強強聯合中奔向一個個產業高度。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