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些年城鎮化率和機動車購買量的迅猛提升,尤其是在國內一線城市土地資源高度緊缺的背景下,停車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由于停車設施總體量嚴重不足,配置不合理,利用效率和停車管理不到位,而導致了嚴重的停車困難局面。在2015年國家倡導的萬人創新洪流中,激蕩出了一朵浪花,典型的黑科技,泊車機器人。張會戰,作為北京固洋自動泊車科技有限公司的大掌柜,一臉憨厚,談及泊車機器人,卻激情飛揚。
1、機器人在國內發展日新月異,但泊車機器人倒是新鮮事物,請解析一下?
張會戰:好的,打個比方,您可曾想過有一天,下車拎包就走,你的愛車可以自主找一個舒適的車位;而你剛下樓,它又已經停在你面前,等待出發。聽起來很有意思,若體驗一下會更爽,這就是全新的自動泊車機器人,在車下面時刻為您默默服務。我們固洋科技研發的共舉機器人,之所以能實現全天候24小時貼心服務,有賴于航天集團軍轉民技術的迭代創新。身高11厘米的機器人,可輕而易舉地抬走3.5噸的汽車快速移動。自動避障和舵機技術引導可適應更復雜的工況環境。內嵌續航電池驅動泊車機器人,可自主尋找柔性充電接口,全程無人干預。
剛才描述的,是以街道或小區為背景的開放式泊車機器人工作狀態。若讓泊車機器人放置在封閉的室內空間,比如框架結構的樓房、地下深挖防空洞或立體結構鋼梁場地,其運行效率將會成倍增加。您只需把車開到地面固定位置,即可走人。泊車機器人會自主載走,靜置在立體車庫。若是電動汽車,只要您愿意,機器人也可幫助電動車自主尋找室內接口充電。我們研發要求是,只要有承重平面,就會有停車位。
專訪北京固洋自動泊車科技有限 公司董事長張會戰
2、目前,國際上研究同類泊車機器人的有哪些公司?
張會戰:泊車機器人,在德國、美國研發也是近5年的事情。國內由于配套原件精密度達不到機器人要求,很少有企業研究此類機器人。國際研究該技術的公司,有德國的大眾、寶馬、西門子、SERVA公司等,美國的亞馬遜公司。國內,也有一家深圳停車設備企業在研究,做出了樣機,但技術含量不高,仍在依靠激光或地磁引導,每個停車位需要額外設置載車臺階作支撐方可停車,無法實現車盤下面肆意穿梭,與德國的技術水平差距在十年以上。
3、泊車機器人,研發過程是否順利?
張會戰:說實話,研發過程非常艱難。我們的研發團隊有航天集團的機器人專家、哈工大教授、清華大學的博士、天津大學精密儀器博士等,平均年齡在35歲,都是國內頂級技術人才。當初以為,把最困難的部分——核心控制算法和代碼搞定,尋找現有的零部件組裝即可。
可最基本的零件,舉個例子:輪子,卻把研發團隊給難住了,要控制機器人總高度在11cm,而且輪子可以瞬間360度旋轉和驅動,國內沒有現成的零部件,國內機床也達不到相應的精密度。無奈下,通過朋友引薦,不得不進口瑞士的輪子。還有,在電動汽車越來越普及的今天,為了實現讓泊車機器人可自動給電動汽車充電,我們也是大費周折,前期,我們尋求無線充電技術,把國內研究無線充電公司查了一遍,發現技術都不能達到量產階段,只能就此作罷。經過兩個月的論證,最終選定相對穩定的柔性充電接口。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也深刻的體會到中國研發水平的提高,很大一部分受制于基礎產業的發展。
4、國內機械式立體車庫有哪些痛點,泊車機器人要顛覆它們?
張會戰:最大的痛點,是安全。國內機械式制造技術落后,導致立體停車庫事故頻發。建議您有時間百度一下立體停車庫事故,故障率居高不下。不久前,我們與青域資本投資總監見面,他第一句話就吐露真言,“國內的機械式立體車庫,我是不會進去停車,看著恐懼”。無獨有偶,據媒體報道,近15年來,鄭州市建造不少機械式立體停車庫,多半處閑置狀態。這跟一次次觸目驚心的安全事故曝光,不無關系。機械式立體停車庫,市面上最普遍的是升級橫移類,也是網上報道事故率最高的類型。
再者,是投資浪費。比如,土地利用率較高,垂直升降塔庫、平面橫移、巷道堆垛式立體停車庫,查看相關網站每天的招投標合同額,都是動輒千萬及上億元的投資標的。投資建設完成,停車率不足,常年閑置,直至腐銹癱瘓,無法移作他用。對投資人來講,資本進入后即被套牢,風險較大。
5、如何顛覆?
張會戰:固洋科技團隊在介入停車行業前,做了很充分的國內現狀調研,也研究了日本的停車行業。
團隊成員在交流時,就提出,若泊車機器人可徹底解決市面上立體停車庫的安全事故痛點,能否顛覆現行的建造資本浪費,投資風險大的痛點。幾經討論,降低投資風險,有兩條技術路線:一、立體停車場建成后,若停車率嚴重不足,無可觀的現金流,無需拆解,即可迅速結束停車用途,換作他用,投資不浪費。二、作為立體停車場,根據停車需求數量增減,可增減立體停車場層數。其他層可用作商業、辦公或倉儲。因為我們團隊起初研發的口號,就是有承重平面存在,就會快速呈現停車場。這就是,高科技帶來的便利性,也是泊車機器人的優勢價值所在。
6、您作為北京固洋科技掌門人CEO,對北京的靜態交通發展有何深刻理解與建議?
張會戰:靜態交通的發展,通俗的講,就是停車場車位的規劃布局、設計是否與動態停車需求合理匹配的過程。北京城市中心區停車位供應不足,主要表現在兩大塊,一是商務區,二是居住區。
針對商務區這一塊,建議北京的停車收費完全實行商業化運作,碰撞出民間投資人建設、投資停車場的熱情。若私人興建的停車場,按物業模式管理,其收費標準由市場來調節,反映停車位需求之間的關系;政府主導投資的停車場由私人管理公司承包,采用商業原則經營,政府只對承包者監控,保留對收費利潤率調節的控制權和服務質量監督權。完全由市場引導的停車收費,可反映出停車供需關系,其收費價格、計費方式靈活多樣,合理引導北京城市停車需求的時空分布和出行方式的選擇。無論是私人投資,還是政府投資的停車場,其停車入口處,必須醒目立牌價格公示,讓司機明白消費,可自由選擇。價格按停車高峰、低谷、夜間空置時段區分開來。
居民小區的停車位,多屬固定車位,收費通常采取包月、包年形式,有些停車位由業主買斷。相對而言,居住小區停車收費標準比商業車位低很多,小區物業管理方有一定的自主定價權。北京一些老舊小區,在當初建設時沒有提前預留充足的停車位,小區居民只有將自家的機動車停放在小區道路路側,這樣,就造成居民高峰出行不暢通。
若要從根源上解決北京靜態交通問題,我建議從三個方向同時進行:
一、快速增加停車位存量;可因地制宜,新建、改造停車場。
二、精細化管理停車位,由北京市政府牽頭建立“基于汽車電子標識的市級停車誘導系統”,統一結算停車卡,可以納入“北京通卡”結算。把所有商業與小區的車位組成一盤棋,由市屬公司統一管理,反映到北京市唯一的手機停車APP上,這樣可減少車主尋找車位的時間,提供效率。也避免各企業各自為戰開發APP平臺。
三、車位分時出租,激活停車位買賣、抵押、租賃。當停車位像商鋪一樣,吸引民間投資時,使用效率和建設效率均會倍增。而政府只需做好一件事即可,印制停車位產權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