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工業機器人的生產與應用帶來產業發展的新機遇,廣東要抓住這一機遇,主動順勢而為,大力發展工業機器人產業,同時也要注意避免盲目推動、重復投資,預防產業過熱和產能過剩。
發展工業機器人是《中國制造2025》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的重點領域之一,也是智能制造的重要載體和切入點。從當前看,觸發機器人應用的直接原因是降低勞動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提升產品質量、穩定性和經濟效益。而作為一項國家重大戰略的推進,則是通過生產應用先進技術和高端裝備,提升一國一地的產業整體競爭力,并占領價值鏈高端環節。根據國際機器人產業聯盟(IFR)的統計,目前全球工業機器人的應用密度即工業機器人相對于每萬名產業人員的比重平均為66,其中韓國為478(第一),日本為314(第二),德國292(第三),中國僅為36,無論與全球平均水平,還是與先進國家相比,尚有很大差距和發展空間。廣東作為制造業大省,產業發展面臨東南亞的低成本優勢和歐美日高度自動化的雙重沖擊,推進工業機器人生產應用從而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成為現實而緊迫的任務。
廣東機器人產業基礎穩固市場廣闊
據初步測算,2015年全球工業機器人保有量約166.6萬臺,其中我國21.97萬臺,占全球的13.2%。2015年全球新增工業機器人約29.12萬臺,其中我國7.28萬臺,占全球25%。在我國的新增機器人中,國產機器人約2.3萬臺,占31.8%。預計2015年廣東工業機器人保有量約4.14萬臺,其中2015年新增1.82萬臺,占全國新增需求總量的25%,市場增長迅速,應用需求廣闊。
(一)供給端形成了相對成熟的生產制造體系。廣東在數控機床領域有比較好的基礎,從數控機床到機器人,從研發生產到工業應用,已形成相對完整的產業鏈。隨著工業機器人市場和技術的日臻成熟,深圳、廣州、佛山、東莞等地已培育了一批工業機器人的整機、部件、配套集成制造企業。廣州數控、巨輪股份(13.25,0.00,0.00%)、科杰機械自動化、利迅達機器人、固高科技等一批本土智能制造企業迅速發展壯大,均掌握了一定的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逐步形成規模化生產能力。據初步統計,截至2015年上半年全省機器人制造企業(含本體及零部件研發制造、系統集成、維修服務以及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等)達139家。廣東先后建立了一批數控產業技術平臺,成立了機器人與智能系統重點實驗室、機器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等技術合作平臺,全省已有廣州、佛山、東莞3個智能機器人創新研究院。
(二)需求端市場增長迅速空間廣闊。廣東汽車、電子信息、金屬制品、紡織等優勢產業規模大、發展成熟,經過多年的積累,都具備了一定的自動化水平,成為工業機器人應用的良好載體。隨著機器人技術的不斷進步,技術門檻和成本的降低,企業更高、更廣泛的需求逐漸得以滿足。目前,在珠三角地區從事加工貿易的香港企業有5.7萬家,雇用工人超過了960萬人,勞動密集型企業的自動化、智能化改造對工業機器人需求巨大。近年來,隨著企業生產經營成本特別是勞動力成本的持續上升,以及提高生產效率和工藝水平的迫切需要,工業機器人應用需求呈快速增長態勢。預計至2020年廣東工業機器人保有量達29.58萬臺,僅當年工業機器人需求量即達8.87萬臺,占全國當年需求量的35%;其中廣東工業機器人產量約2.05萬臺,占全省當年需求量的23.33%。
當前,廣東80%的工業機器人市場仍被國外品牌占領,本土產業相對較弱,在機器人生產和應用上還存在多方面問題。一是關鍵部件技術創新瓶頸難以突破影響市場應用。廣東機器人本體、伺服電機、控制系統等關鍵部件均可以自主生產,但由于基礎研究能力和人才不足,研發能力有所欠缺,產品在技術水平、可靠性方面與國際品牌相比有較大差距,而減速器的產業化目前仍然是空白,機器人在性能、質量和穩定性等方面與國外機器人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企業對使用本土機器人信心不足。二是尚未形成從研發、生產、銷售、集成、服務等完整有序的產業鏈完整的工業機器人產業鏈,難以滿足不同行業和工作環境下個性化、定制化的需求,企業在應用中方方面面的問題難以解決。三是成本高造成企業應用工業機器人的積極性不高。由于機器人特別是國外機器人使用成本較高,開展機器人應用需要在短時間內投入較多的成本,對企業造成資金壓力,對于眾多企業在尚能承受當前人力成本的情況下,不愿意付出更多的資金應用工業機器人參與自動化智能化改造。
推進廣東工業機器人生產應用提升智造水平的對策建議
當前,工業機器人的生產與應用帶來產業發展的新機遇,廣東要抓住這一機遇,主動順勢而為,大力發展工業機器人產業,同時也要注意避免盲目推動、重復投資,預防產業過熱和產能過剩。
(一)結合智能制造發展規劃,推進工業機器人發展政策措施落地實施。在組織實施《廣東省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5-2025年)》的基礎上,突出發展以工業機器人為代表的智能裝備產業,組織實施《廣東省機器人產業發展專項行動計劃》,加大對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政策引導和扶持,以大力推廣工業機器人示范應用為抓手,以滿足中低端應用市場需求為主攻方向,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加大人工智能、傳感識別、運動控制、伺服驅動等智能機器人前沿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布局發展智能機器人產業,逐步健全機器人產業鏈,進一步增強機器人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形成產業發展的新生態。
(二)培育建設智能制造和工業機器人示范基地,促進產業集聚發展。在珠三角有條件的區域或園區,大力培育發展智能制造示范基地,打造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高端企業集聚、產業鏈條健全、服務功能完善的智能制造產業集群。在此基礎上,重點在廣州、深圳、佛山、東莞等基礎好、潛力大、政策配套完善的地方,建設省級機器人產業園,以及工業機器人(智能制造)產業發展基地,鼓勵有條件的地市規劃建設工業機器人(智能制造)產業園區,配套實施相關優惠政策,推動產業企業集聚發展。
(三)在優勢制造業行業應用和推廣工業機器人,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圍繞廣東汽車制造、金屬制品、電子信息、民爆、陶瓷建材、紡織服裝、機械制造、家電等傳統優勢制造業,應用工業機器人技術改造生產線,進而帶動其他行業應用工業機器人,提升自動化水平,提高產品質量和勞動生產率。突出發展機械加工、拋光打磨、焊接、搬運、噴涂、熱處理、裝配等一批工業機器人優勢產品,以應用需求帶動研發制造和應用集成市場發展。鼓勵制造企業使用廣東自主品牌機器人或成套設備,推進廣東機器人及相關智能裝備的示范推廣和產業應用,對符合條件的機器人應用企業給予一定比例的購置事后獎補,形成規模應用和關鍵技術的突破,并帶動提升上下游企業的積極性和配套生產、集成能力。
(四)打造工業機器人產業創新服務平臺,培育骨干企業。加快建設廣州智能裝備研究院、佛山的華南智能機器人創新研究院、東莞的廣東省智能機器人研究院,為全省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提供公共技術服務。引進創新型專業型人才,建立健全工業機器人產業的標準體系,突破自主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技術和工藝瓶頸。打造機器人骨干企業,推動廣東工業機器人及其核心關鍵部件的研發制造與產業化應用,培育發展以工業機器人為重點的智能裝備整機和關鍵零部件研發制造骨干企業,以及擁有自主技術和核心能力的智能裝備技術服務和系統集成重點企業,著力培育本土工業機器人產品及服務品牌。
(五)加快機器人產業的引進來和走出去。面向國內外重點區域、重點企業,有針對性地開展工業機器人全產業鏈招商引資引技工作,推動示范基地引進一批國際知名機器人企業及國內外高端智能制造企業,在廣東設立研發中心或生產基地,通過國際知名機器人企業的合作與競爭,帶動本地工業機器人產業的迅速發展。同時,通過財政、金融手段大力支持廣州數控等廣東有一定技術實力、規模優勢的機器人生產企業走出去開展兼并收購,通過資本的擴張獲取技術、人才及市場,加速廣東機器人產業發展。
(六)培育機器人應用型技能型人才。企業購買工業機器人等智能制造裝備后,使用、維修人才的培訓是充分發揮機器人作用的關鍵,同時部分“機器換人”換下的企業工人也有經過培訓之后轉崗的需求。積極鼓勵機器人制造企業和系統集成企業建設應用培訓中心,開展機器人使用、維修和應用等技能人才培訓,將中低端勞動力培育成機器人應用的技術型人才,避免結構性失業。
(七)統籌協調,科學推進。一是統籌協調發展不同的機器人領域。在發展工業機器人的同時,注重提升基礎工業(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基礎技術等)的發展水平,并通過發展壯大機器人生產性服務業,適時將產業鏈延伸至服務機器人與特種機器人產業。二是統籌協調好政策補貼與市場競爭的關系。在當前的制造業競爭力困境下,發展工業機器人產業應保持熱切的心情和冷靜的頭腦。若這一產業門戶過于向國外開放,則省內相關企業直面競爭容易受到過度沖擊,且缺少試錯機會,競爭力難以培育,恐重蹈汽車產業的覆轍。如若保護過度,尤其是過度補貼,容易造成重復建設、產能過剩,并且由于企業接觸不到完全競爭的市場環境,甚至依靠補貼即可在市場立足,必然對技術革新的意愿不強,無法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真正需要的研發工作與技術創新上去,從而引發一波無自有技術、靠價格競爭的低利潤、低成本投資,恐重蹈光伏產業的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