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機器人開始進入我們的生活,它們在倉庫、醫院、街道上甚至就在我們的家庭中。當機器人離我們越來越近,它自然就成為了投資者熱捧的“香餑餑”,也成為了各國爭奪的焦點。
市場研究公司IDC在《全球商用機器人消費指南》(World wide Commercial Robotics Spending Guide)上發布預測報告稱全球機器人行業及相關服務市場規模年復合增長率達17%,2019年行業規模將達到1354億美元(接近萬億人民幣)。而2015年機器人行業規模為710億美元。這一繁盛景象將出現在亞洲,日本和中國正處于重新裝備制造部門的早期階段,這兩個國家的花費將占據全球機器人消費總額的69%。
2019年,整個機器人市場價值將達到1350億美元
“機器人是未來制造業創新的核心技術之一。相比于此前在汽車行業的廣泛應用,今后機器人將廣泛應用于電子、零售、醫療、物流、服務、教育以及政府部門等諸多行業。而用工成本不斷增加、熟練勞動力相對短缺、機器人系統成本下降和可靠性提升以及國家層面的政策扶持是驅動機器人普及的重要推手。”IDC制造業分析師張敬冰在報告中稱。
除了市場總2015年機器人風投資金額達到5.87億美元,是2014年的兩倍值預示著機器人市場的繁榮外,另一項指標也顯示了機器人市場的火熱。覆蓋機器人技術的專利申請數量正在飆升。一家專利調查公司IFI指出,年度專利申請在過去十年中翻了三倍。在去年,中國一個國家機器人相關專利申請量就占據了35%,是其對手日本的兩倍。
2015年機器人風投資金額達到5.87億美元,是2014年的兩倍
最后一個預期繁榮的標志是,根據調查公司CBInsights資料顯示,機器人風險投資金額已經超過去年的兩倍,達到5.87億美元。
中國機器人相關的專利申請比率為35%
投資火熱也引發了機器人產業的激烈競爭,在如此龐大的市場下,誰會成為全球市場競爭的領導者,對于中國的機器人生產商來說,又有哪些發展因素值得我們關注?
創新型機器人公司受青睞
盡管投資火熱,但《金融時報》指出,就像其他任何顛覆性技術一樣,機器人能否帶來最終變革,仍依靠于創新型公司。
目前,傳統工業機器人依然采用高成本、高精密工業設備的形式。通常,它們會在汽車裝備流水線的保護箱里執行預編程序任務,沒有需要或沒有多余空間根據條件進行調整。
這樣的局面可能很快會被改變,類似個人電腦的工業機器人時代會在不久的將來到來。
美國RethinkRobotics(下稱Rethink)公司就在做這樣的嘗試。公司新推出的Sawyer的工業機器人,體型小,能夠處理普通機器人無法處理的高精度工業任務:比如測試電路板。
RethinkRobotics公司的首席執行官ScottEckert說:“傳統工業機器人就像大型主機,而我們正在做的機器人就是PC機。”Rethink稱Sawyer機器人手臂的總成本大約為1美元/小時,這個價格可能影響到很多自動化還未能觸及到的工作領域,給整個工業帶來變革。
Sawyer人機友好機器人
除了更靈活,更友好的機器人會在未來獲得大展拳腳的機會外,具備“視覺”的機器人也受到風投機構的青睞。
例如硅谷新貴Dispatch公司。這家位于硅谷的公司正在美國校園內測試一臺自動送貨工具(帶有輪子的智能盒子)。這家創業公司不久前獲得了200萬美元的種子輪融資。
Dispatch的聯合創始人UriahBaalke說,得益于硬件和機器學習算法的指數級別發展,對于機器人的計算能力要求已經下降了很多。
Dispatch公司的機器人Carry
目前,Dispatch正在開發一款能在人行道和自行車道上自動駕駛的運輸工具,昵稱叫Carry。它有4個隔層,可以運輸100磅的貨物。它在人行道或者自行車道上以行人的速度行駛,每一次旅程能完成多個運輸任務。Carry需要兩個人才能把它抬起來,也就是說偷走它可不是件容易的事。Carry還能被接入4G網絡,方便用戶準確追蹤其位置。
如何應對未來的機器人產業競爭?
那么對于機器人制造商來說,要想在未來跟上機器人發展的潮流,除了技術創新外,是否還需要注意其他因素?
《金融時報》指出,大部分機器人生廠商應該遵循的要素是設計完成特定任務的低成本機器,而不是試圖創造廣泛應用的機器,更不要說完全的人形機器人了,這種機器人承擔成本更高。
最近剛籌得1億美金準備投資機器人和其他硬件的俄羅斯大亨DmitryGrishin就認為,機器人設計目標是“在一件事上做的很好的單用機器人”。如果成功了,這些機器就能擺脫了“機器人”的形象,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說就像自動真空吸塵器或自動提款機一樣。
另外一個機器人生產商應該關注的特征是能夠讓機器人的初始產品具備學習能力,從而獲得對機器人的快速改進,這樣一來,在對抗產品市場化慢的對手上就能獲得優勢。
Grishin說:“首先把產品交到顧客手中,然后從它們的行為中再學習。”這樣一來,你將能找到一個相對低能機器能夠處理的任務,然后將從這一領域獲得的知識快速加入到新一代機器的性能和有效性中。
這一技術轉變已經讓傳統的日本、德國機器人領導者與新生的美國、中國這樣國家的機器人產業對立起來。
“在軟件上,現在美國無疑是領導者。”Grishin說,然而,中國的硬件制造專業性使其成為了一大競爭者,特別是機器人已經成為中國優先發展的產業。最終結果是,新興機器人產業的崛起即將觸發全球領導權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