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器人產業標準不完善掣肘市場的供需對接,這只是標準“滯后”的一個側面。隨著機器人產業不斷發展,關于傳統標準落后、難以匹配供需等爭議也隨之而來。
不過,變化正在發生,在此次的大會上,記者注意到,3項由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制定的團體標準已經發布,后續的標準也將進一步出臺。國家標準委工業二部自動化處副調研員徐全平表示,機器人標準體系將在5年內初步建立并逐步完善。
標準掣肘供需對接
在石金博看來,在標準尚未完善的情況下,由于供給者和需求方信息的不平衡,在進行定制化的過程需要新一輪的研發,然后再次投入去滿足客戶的期待;此外,還要面臨實施的結果和客戶期待不相符的風險。
石金博吐露的心聲只是反映了不完善的標準擎肘了供需平衡,實質上標準的推進也和機器人的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2016年中國機器人產業推進大會上“標準”也成為上各路嘉賓“爭鋒”的焦點之一。
國家機器人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遼寧)技術總監李志海則認為,機器人標準作為機器人質量基礎中非常關鍵的環節,是開展機器人檢測與評定的依據,同時也是作為計量的重要價值體現;工信部電子第五研究所(中國賽寶)副所長王勇稱,質量和標準已成為制約機器人行業發展的主要瓶頸;國家機器人檢測認證聯盟秘書長王愛國表示我國亟待推進關于機器人方面相關論證工作。
北京康力優藍機器人有限公司總經理、創始人劉雪楠告訴記者,由于過去標準尚未完善,市場上的確也有一些濫竽充數的機器人企業在“低門檻”時加入,而在標準監測認證依據不斷完善的過程中,機器人產業的門檻也會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IEC TC59 WG 16 工作組召集人、IEC機器人應用技術咨詢委員會專家組成員瞿衛新也在此次大會上提出--標準不是空洞的東西,要指導到產品的研發、設計、回歸用戶體驗,只有這樣產品才有生命力,標準才有生命力,能呈現給到消費者原來不對稱的信息。
“過去的標準更多的分散在行業里面,而隨著機器人產業的不斷發展,今年的標準化也邁出了一大步,標準涉及到技術怎么共享、產品怎么互聯。”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曲道奎對在內的記者表示。
標準體系逐步完善
業界對于標準的討論聲音不絕于耳,而一系列的國家標準規劃也在醞釀之中。
如果給機器人標準體系的初步建立和完善構建一個時間結點,徐全平給出的答案是5年內。
徐全平稱,第一階段是到2018年,初步建立機器人的標準體系,制定約30項機器人的國家標準以及一批行業標準; 第二個階段是到2020年建立較為完善的機器人標準體系,累計約60項國家標準和團體標準以及行業標準,在機器人領域推廣應用,促進我國機器人品質水平大幅度提高,提升機器人國際競爭力。
目前規劃的國家機器人標準體系主要包括基礎與支撐技術標準、檢測評定方法標準、零部件標準、整機標準等;而零部件標準、整機標準、系統集成標準是機器人標準體系的主體,徐全平進一步解釋道。
北京機械工業自動化研究所副總工程師、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標準工作組副組長謝兵兵稱,我國現在的標準體系分成四個層級,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企業標準;目前的標準體系不夠合理,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均由政府主導制定,且70%為一般性產業和服務標準,而國際上通行的團體標準在我國沒有法律地位。
謝兵兵亦坦言,未來從國家技術標準層級來看,我國標準將分為國家標準(政府主導制定)、行業標準(政府主導制定)、地方標準(政府主導制定)、企業標準和團體標準(市場主導制定)。
不過,變化正在發生。在此次的大會上,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于12月14日發布了涉及工業機器人專用電纜、弧焊機器人和灌裝機器人3個領域的3項標準。
這3項聯盟標準亦被稱為團體標準。團體標準的出臺背后,意味著標準體系的逐步完善。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