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性服務機器人大賽、世界級工業機器人大賽中國區決賽……最近,一場場人工智能領域重大賽事在濟南舉辦;山東省密集調研濟南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院士頻頻到訪……
人們驀然發現,人工智能在濟南正高速走過試驗性階段,落地應用與商業化被提上日程。這背后,人工智能這一充滿科幻色彩的“高大上”概念,正飛入尋常百姓家的衣食住行。
產業化,濟南人工智能正“狂飆突進”,目前已形成從基礎支撐、核心技術到行業應用,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正打造人工智能發展新高地,成為人工智能創新應用示范城市。
A “機器代替人”趕超世界先進
“不要小看這臺2.5萬瓦超高功率激光切割機。”濟南邦德負責人孔杰說,與普通中高功率激光切割機相比,生產這臺切割機的技術難度非常大,除光學要求,還需要設備擁有超強承重的機械結構,以及穩定性超高的控制系統。
高技術難度對應高技術優勢,這款切割機在工業應用中優勢明顯。比如,它把碳鋼切割的厚度極限刷新到60毫米甚至70毫米,不銹鋼切割極限刷新到70毫米以上;同時,切割速度數倍于普通激光切割機。
“更為重要的是,這款產品打破了國外在高功率激光設備領域的技術壟斷。”深圳市創鑫激光負責人鄒小平說,此前國外賣給中國的激光切割設備最大功率只有1.5萬瓦,更高功率產品都嚴格限制出口。
“時代柔性智能機器人管道焊接系統”也讓業界矚目:它自主研發了機器人運動控制系統和管道工件焊接數據庫,實現了6關節機器人直線行走與翻轉變位機實時八軸聯動功能;還制定了管道相貫線偏心尋位算法,實現了相貫線焊接軌跡自動修正,提高焊接工作效率。
“我們還研發了激光定位對中裝置與翻轉變位機,可調整管件旋轉角度和軸向位置,提高管件上下料重復定位精度。”時代新紀元機器人公司負責人劉維平說,這套系統可有效降低企業用工成本和生產成本,提高質量,是典型的“機器代替人”。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