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療手術中,外科醫生主刀是常見的場景,但在廈門一家醫院開展的手術中,執行手術的卻是機器人。6月12日,閩西南首例機器人手術在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完成,外科醫生在操作臺上觀察畫面進行操控,機器人來執行手術,順利切除了患者的肺癌腫塊,患者出血量不到5毫升。據介紹,除了眼部、顱腦和體表手術以外,機器人可廣泛應用于胸外科、心外科、泌尿外科、胃腸外科、婦產科、肝膽胰血管外科等科室。
機器人執行完成肺癌切除手術
昨天,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了解到,12日,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姜杰教授、胸外科于修義主任用達芬奇機器人給一位患者做了肺癌切除手術。
在手術中,醫生先在患者的胸部開了3個不到1厘米寬的操作孔、1個約3厘米的輔助操作口,再將機器人的機械臂放置在胸腔內,人體胸腔通過攝像頭形成的三維影像可以被放大10-15倍。
姜杰教授坐在操縱臺上,通過控制桿來操作,應用比手腕還靈活的機器人操作器械,切除了患者肺部的腫瘤。整個手術創口微小,出血量不超過5毫升,患者疼痛感也小。于修義主任對北青報記者介紹,醫生也跟患者和家屬詳細解釋了機器人的手術過程,手術過程非常順利,目前患者恢復狀況也很好。
術后,姜杰教授稱,“手術機器人機械臂自由的活動度超過傳統腹腔鏡手術器械,鏡頭臂放大10-15倍的三維成像系統也讓醫生在操作過程中視野更清晰,使微創手術更安全、更徹底、更精準。”
在狹窄解剖區機器手更顯優勢
據介紹,機器人手術系統集多項高科技手段于一體。手術時,外科醫生不再親自操作手術器械,而是在遠離手術臺的操作臺上觀察立體腔鏡的手術畫面進行操控。“簡單來說,就是外科醫生的手術思維和具體操作由機器人來執行。”姜杰教授介紹。機器人擁有四個機械臂,機器手可以在540度的空間下靈活運行,是人手活動范圍的3倍,尤其是在狹窄解剖區域中更顯出它的優勢,且手術機器人系統具有穩定器,能自動濾除人手抖動功能,防止手抖,避免了手術中因手抖動劃傷神經和血管的意外,使手術更安全、更徹底,突破了人手的局限。
機器人的鏡頭臂內置了3D攝像頭,可以進入人體內部,顯示身體內部真實三維立體結構,還使手術視野放大10-15倍,突破了人眼的局限。相比于傳統手術,機器人操作的手術可以實現精準微創,創傷小,開口僅在1厘米左右,術中出血更少,術后感染和并發癥可以顯著降低。
眼部顱腦等手術不太適合
據介紹,機器人可廣泛應用于胸外科、心外科、泌尿外科、胃腸外科、婦產科、肝膽胰血管外科等科室,可開展肺葉切除術、食管癌根治術、前列腺癌根治術等。
不過,機器人手術并非萬能,機械臂操作需要比較大的腔隙,平時胸腹腔鏡能做的手術,機器人都有望涉足,但像眼部、顱腦、體表手術等并不適合。
機器人手術在全球發展迅速,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引進的為閩西南首臺手術機器人。據介紹,要操作機器人還需要專門到培訓基地,苦練機器人操作基本功,拿到“資格證”,才能操作機器人完成手術。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