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機器人

    下一代機器人 最大特點是人機共融

    來源:東莞機器人技術協會2023-04-13 我要評論(0 )   

    “人機共融是智能機器人的重要特征,人機交互、人機交流、人機一體的新一代人機共融機器人將引領時代新潮流。”11月27日,在江蘇南京舉行的2020世界智能制造大會上,中...

    “人機共融是智能機器人的重要特征,人機交互、人機交流、人機一體的新一代人機共融機器人將引領時代新潮流。”11月27日,在江蘇南京舉行的2020世界智能制造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譚建榮表示,與人共融將給未來人機關系帶來根本轉變,即由“主仆”變為“伴侶”。


    2011年,美國啟動先進制造業伙伴計劃,其中明確指出,下一代機器人將與人類緊密合作,為產業工人、健康服務者、士兵、手術醫生以及宇航員等完成復雜任務提供新的能力。


    數據顯示,2017年,人機共融機器人達到4211臺,預計2020年會達到196277臺,按照每臺10萬元計算,與人共融機器人產業規模將在2020年達到19.6億元。


    譚建榮介紹說,智能工業機器人的智能化特征具體表現在單機自主、多機協同、人機共融3個方面,“大數據智能技術帶來的是場景識別智能,群體智能技術可以讓不同機器人之間互聯互通,而混合增強智能技術將實現人機交互擬人化”。


    目前,人機共融機器人在汽車、醫療、傳統制造業等領域的應用已經不稀奇,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智能制造技術研究所所長駱敏舟介紹,在技術上,他們已經完成了煎蛋機器人、按摩機器人、咖啡機器人的研究。


    譚建榮認為,人機交互方式會隨著物聯網的更新升級以及人工智能的發展朝三個方面發展,即以用戶為中心、個性化的生物識別和全方位的感知。

    但駱敏舟也提出了自己的顧慮:“與人共融機器人新場景的應用也面臨著非常大的挑戰,主要有環境、任務、安全和交互4個方面。”比如軍事機器人在復雜的環境中能否完成使命,醫療機器人能否在手術中萬無一失,機器人進入家庭如何保障人類的安全等。


    與挑戰重重的服務型人機共融機器人相比,協作機器人是目前共融機器人中推廣使用最多的一類。目前,用工成本的增加以及中小企業的自動化需求催生了協作機器人的誕生,我國中小企業有600多萬家,提供了接近70%的制造能力,對機器人需求巨大,尤其是在電子、輕工、食品等領域迫切需要重量輕、協作能力強、拖拽示教機器人。機器人產業研究專家羅百輝介紹,協作機器人主要為中小企業服務,可以有效降低用工成本,安全性也比較高,還可以幫助企業提高效率。目前,在去毛刺機器人、焊接機器人、噴涂機器人、碼垛機器人等方面已經發展較為成熟。


    機器人與智能制造密切相關。機器人的研發、制造、應用,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志。哈爾濱工業大學機器人研究所所長趙杰介紹,雖然國外先進國家占據機器人先發優勢,但要看到的是,當下人工智能、大數據、5G等新技術與機器人的融合,加上政策引導和支持,中國機器人正迎來加速發展的機遇期。但要實現彎道超車,一些行業痛點亟待通過轉型升級解決:“這幾年堅持下來,國產工業機器人在中國市場的占比總維持在30%左右,但我們的企業幾乎沒有利潤甚至是微利。這種局面必須要改變,我們需要提升產品的性能,讓中國機器人進入高質量發展的轉型期。”


    轉載請注明出處。

    人機融合機器人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相關文章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