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至30日,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聯合主辦的激光誕生50周年紀念大會及學術會議在綿陽舉行。
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江綿恒、中國科協書記處書記馮長根、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長趙憲庚、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出席會議并講話。來自國 內激光技術研究領域主要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專家學者共聚一堂,回顧50年激光技術進步歷程中所展現的重要成果,并展望未來前沿發展趨勢。
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在紀念大會上講話
周濟指出,激光是20世紀最重大的科學技術成就之一,是繼原子能、計算機和半導體之后人類的又一重大發明。50年來,激光的快速發展不僅使古老的光學科學和光學技術實現了本質性的創新和發展,而且隨著激光技術的廣泛應用,帶動了諸多領域的技術進步和新興產業的出現。
江綿恒在講話中著重介紹了自1961年9月我國第一臺紅寶石激光器在 中科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制成功以來,中科院激光科研走過的50年歷程。江綿恒強調,激光是從科學思想到科學技術持續創新的產物,對社會經濟發展作 出了極大貢獻,已經與人類生活密不可分。中科院已在創新2050科技路線圖、創新2020規劃中將“激光科學技術”作為一個關鍵技術領域加以部署。
趙憲庚介紹了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在聚變級高功率激光驅動器研究、超短超強激光技術研究等方面開展技術攻關,取得重大突破的科技創新與科研管理經驗,并提出要加強與激光領域內優勢單位的強強聯合,打造具有競爭優勢的科研國家隊。
杜祥琬在題為《激光五十年的幾點啟示》的大會報告中,總結了激光發展歷程給科技界帶來的四點啟示:第一,科學無國界,反映客觀真理的科學規律,終將成為 各國科學界的共識,成為“所見略同”;第二,新概念、新思路和新技術是戰略制高點;第三,成就一件對社會有重大意義的事,需要基礎研究和工程技術的結合與 互動;第四,需求牽引和技術推動可以成為正反饋鏈條。在談到未來激光技術的發展時,杜祥琬指出,要使激光得到更多、更廣的普及,通過在物理、化學、材料、 生物、農業、信息技術等領域的交叉應用,將激光發展提高到更新更高的臺階。
大會之后,中科院院士陳佳洱作首場特邀報告,介紹“自由電子激光的現狀及其發展趨勢”,以此拉開了為期兩天的激光誕生50周年學術報告會序幕。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