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能源環境新聞

    我國“十二五”期間將合理調控能源消費總量

    激光制造網通訊員 來源:廣東星之球2011-01-10 我要評論(0 )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在6日召開的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上說,十二五期間我國能源發展將以轉變能源發展方式、大力調整能源結構、合理控制能源消...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在6日召開的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上說,“十二五”期間我國能源發展將以轉變能源發展方式、大力調整能源結構、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為指導思想,推動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變革。
    ——多管齊下,“十一五”規劃節能降耗目標基本完成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張平在會上表示,我國“十一五”單位GDP能耗下降的目標基本實現,接近20%,但最終統計數據還未出來。

      這是我國首次公開宣布達到“2010年單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的目標。

      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國家,我國對氣候變化和環境問題高度重視。“十一五”期間,我國采取了多項舉措優化升級能源結構,實現節能減排目標。

      張國寶介紹,“十一五”期間,我國電力工業“上大壓小”,關停煤耗高、污染重的小火電機組,建設超臨界、超超臨界60萬、100萬千瓦高效環保機組,火電供電標準煤耗5年下降30克,累計節約原煤超過3億噸。

      同時,我國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水電、核電、風電發電量5年累計超過3萬億千瓦時,替代原煤15億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近30億噸。此外,我國 還加快天然氣開發利用和成品油質量升級,提高煤炭回采率和油田采收率,降低電網線損率,開展節能調度和發電權交易,對節能減排也發揮了積極作用。

      張平預計,我國2010年一次能源生產總量達到29.6億噸標準煤,較2006年提高27.5%。“十一五”期間,我國一次能源生產總量已躍居 世界第一。2010年,我國人均一次能源消費水平約為2.38噸標準煤,比2005年提高了32%。據介紹,“十二五”末,我國將爭取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 源消費中的比重達到11.4%。

      ——轉變能源發展方式,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

      張國寶表示,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是“十二五”能源工作的重要任務。完成這項任務難度大,挑戰多。“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歸根到底要靠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降低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強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多在節能增效上下功夫。”

      “這是一項重要的目標和任務,實現這些目標難度很大,但這也是一個倒逼機制,我國要通過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調整來完成這個目標。”張平在會議上說。

      從現在各地已發布的“十二五”GDP增長目標來看,除了少數東部沿海省市出于轉變方式的原因調低了GDP增長目標外,相當一部分省市定出了GDP總量翻一番的目標。

      “各省在確定經濟增長目標時,要與中央政府保持一致,既要保證一定的經濟增速,也要考慮能源、資源的承載能力。目標不能定得太高,不能敞著口子用能源。”張平說。目前已經要求這些省市考慮未來幾年的能源和資源供應瓶頸,合理確定發展目標。

      據介紹,2011年我國將制定能源行業節能指導意見,籌建國家能源節約和資源利用研發中心。重點在潔凈煤、煉油、火電、核電以及可再生能源領域,開展節能減排和資源綜合利用試點示范工作。

      ——改善民生,轉變能源發展方式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張國寶指出,要把改善民生作為轉變能源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他強調,“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加大中央財政性資金投入,實施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使農村居民生活用電得到較好保障。并加強無電地區電力建設,重點解決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內蒙古等省區無電地區用電問題。

      同時,我國還將繼續支持農村戶用沼氣和集中沼氣建設,在農村推廣應用太陽能熱利用技術。到2015年,農村沼氣用戶達到6000萬戶,建成 3000個規?;B殖場沼氣集中供氣工程。此外,中國要加強民族地區能源建設,加強西藏、新疆電網建設,建設西藏、新疆與西北網聯網工程,建設格爾木-拉 薩天然氣管線,讓藏區人民用上天然氣。

      “調整能源結構,要圍繞改善民生、提高民眾用能水平和用能質量來進行,堅決杜絕對居民拉閘限電的現象。”張平說。

     

    轉載請注明出處。

    暫無關鍵詞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