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檢疫標識將逐漸告別延續半個世紀的“藍章”,取而代之的是激光打碼,烙刻在肉品上的激光打碼可實現從源頭到市場的全程追溯,其防偽和信息記錄功能是傳統“藍章”所無法比擬的。
目前,消費者對豬肉品質的確認還根據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的加蓋“藍章”,記者昨天在錦繡大地批發市場見到,激光灼刻溯源技術已經開始應用。在屠宰企業出場環節,通過在每個白條豬肉片上進行激光打碼,刻碼實時上傳到市級數據中心,進入批發市場時市場管理員核對編碼方能準入,從而形成完整的信息鏈條。與“藍章”和傳統票據相比,極大程度地防止運輸環節“掉包”等造假可能。對于消費者而言,從激光身份證上可獲知肉品生產地、廠家信息等,一旦發生食品安全事故,可根據激光碼精確定位生豬供貨商。目前,許多大型屠宰企業已經告別“藍章”,工商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積極推動激光追溯碼在肉類交易中的應用。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