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開谷歌地圖,熟悉的街道、商場甚至你所居住的小區,盡收眼底。
谷歌地圖、GPS導航……,將一個人們原本陌生的產業——地球空間信息及應用服務業,變得熟悉而有趣。近年來,隨著民用增多,這一產業開始爆炸式增長。
數據顯示,去年光谷該產業總收入200億元,銷售額過億元24家。但相比研發上的領先國內,東湖高新區的產業化如何趕超北京等城市?這,成為光博會上最熱話題之一。
新奇產品占市場
戴上3D眼鏡,面前顯示屏中的一切是那么熟悉。
沒錯,這就是你每天穿梭的街道、血拼的商場、居家的小區。只不過,它是3D影像地圖。手握鼠標,就如同開車逛街。
在武漢航天遠景公司的展臺前,這一新奇產品吸引了不少參觀者。
該公司銷售經理黃曉姣介紹,這些畫面是通過無人機航拍后,數據處理做成三維圖形,“我們公司目前占領了國內航測領域60%的市場。”
航 天遠景展臺的對面,立得空間已成為國內三維實景地理信息服務的“老大”,占據國內九成以上的市場。“我們移動測量車一經過這里,就能測出這是違章建筑。” 立得空間渠道經理龍明亮指著演示地圖說,測量車一拍到建筑,就能量出它的所有尺寸,并與所批準尺寸比對得出結論,目前廣泛應用于各地城管部門。
像立得一樣,眼下已有600多家公司匯聚光谷,從事地理數據采集、分析與集成應用。
研發優勢與產業短板
“光谷地球空間產業,研發優勢在國內絕對領先。”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衛星測繪應用中心副主任孫承志說。
依托武大、地大、中科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以及我國測繪學科唯一的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光谷參與建設了國家地球空間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公眾版——天地圖。
然而,研發優勢的光芒之下,產業短板讓武漢蒼穹數碼儀器有限公司總經理孫紅星無法興奮。“我們開發測量設備,其中所需的電路板、模具都要到深圳加工。”孫紅星說,在光谷周邊很難找到配套企業。
長江科學院空間信息技術應用研究所總工程師陳蓓青說,目前光谷的相關企業相當部分開發車載導航等偏低端產品,開發航運、國土、水利、環境監測等精度要求高、應用復雜的高端產品不多。
武漢中地數碼科技有限公司總裁助理胡娜也坦言,芯片等部分關鍵設備和核心技術,仍受制于國外。
關鍵看誰跑得快
據預測,未來5年我國地球空間信息產業將保持30%至40%的復合增長。孫承志說,這一產業在國內還處在起步階段,“關鍵看現在誰跑得快!”
已有先天優勢的光谷,專門制定了地球空間信息及應用服務產業發展五年規劃,提出到2015年該產業產值要突破千億元大關。
一座總占地5000畝的地球空間信息及應用服務專業園,即將在武漢未來科技城開建,從孵化、研發到產業聚集,實現產業鏈補缺和集群發展。
組建技術研究院、30家企業列入自主創新試點、成立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設20億元基金扶持龍頭企業……一系列政策正在出臺。
今年,科技部還將光谷地球空間信息及應用服務產業集群擬納入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擬每年支持1億元。
曾在美國工作多年孫紅星介紹,目前這一行業發展趨勢是:精度高、系統穩定、個性化服務,“趕緊行動,否則就來不及了”。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