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2011年10月5日,我和全世界的蘋果迷一樣在期待新版iPhone的面世。當蘋果公司營銷主管席勒在iPhone4S新機發布會上宣布其最大亮點是智能語音功能Siri時,我立即給同事打電話告知:小i機器人(16.990,-0.56,-3.19%)的機會來了。
十年來,我們一直在智能網絡機器人領域堅守,盡管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商業回報,但我們沒有去復制、山寨別人的技術。可以說,十年來我們一直孤單地在海邊撿著貝殼,十年后蘋果推來了這場海嘯,依托蘋果在全球強大的影響力,全世界都在熱捧使得人機智能交互成為現實的Siri。小i機器人起步比Siri更早,有了多年的積累,我們期待成為中國的Siri。
小i的誕生
2001年,我從微軟(微博)辭職后選擇創業,成立上海贏思軟件公司,從事3G軟件開發。當時移動信息處理方式剛剛在國外興起,微軟推出了基于WINDOWS CE的終端設備PDA,這是移動互聯網最早的模型。操作系統的改變意味著所有軟件的運行環境發生改變,已有的軟件需要更新,這對創業公司而言意味著機會的來臨,包括我在內的不少創業者都希望從這個浪潮中分到一杯羹。
記得當時微軟開發布會推出新款移動終端設備的時候,有100多家公司去參與。但當時市場畢竟很小,只能靠聯想、微軟這樣的大廠商,他們每出一臺PDA,便內置我們一些軟件。兩年后,這100多家創業公司中的大部分都消失了,我們也退出了這個領域。但從創業開始我們就有很好的技術儲備,在移動互聯網和人工智能兩個方面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我們一直是一家技術驅動型公司。
2003年年底的一天,我加班到深夜有些累,便想打開MSN找朋友聊天,但這時好友們都已下線。一個念頭瞬間從腦海閃過,“如果有個機器人陪聊就好了。”很快,我的團隊用了幾個小時的時間便把這個想法變成了現實,我們設計了一種可以自動問答的聊天程序,然后將300句日常問候輸入機器人的數據庫,使其具有一定程度的互動聊天的功能,小i機器人的雛形就此誕生。
之后,小i機器人以MSN為載體實現了落地。沒想到的是小i一經推出便有大量用戶和它互動,3個月后,在沒有做任何市場宣傳的情況下,竟然擁有了40萬的用戶。我們便把小i的數據庫完全開放,讓更多的民間智慧來豐富小i的“大腦”。隨后,小i又在QQ、雅虎網頁上實現了多渠道的覆蓋,在推出不久后,我們獲得了風險投資商IDG的注資。
盈利模式嘗試
獲得了大量的用戶資源后,更多的風投們看上了我們,2007年小i機器人獲得了包括英特爾投資、IDG在內的5家風險投資商的千萬美元投資。當時我們與大多數互聯網企業的思路一樣,先拼命的擴大用戶規模,之后再想辦法盈利。
現在看來,當時的做法是極其錯誤的。在國外,互聯網企業只要有了用戶,便可以依靠銷售應用的方式盈利。但在中國這個模式行不通,中國網民一開始便習慣了免費模式,極少有應用可以向用戶收費。因此,后來盡管小i互聯網上的用戶超過千萬,但卻仍賺不到錢。在盈利模式上,我們曾經做過許多嘗試,包括把小i機器人應用到寵物或者玩具上,但最終都沒有成功。
從2006年開始,我們嘗試把市場調整為為企業和政府做客服機器人。在不少互聯網企業看來,政府、企業一單單的生意來得太慢,不可能一夜暴富。但對于我們而言,卻正是由于這種轉型而獲得了核心的盈利模式。很簡單,就像賣紅薯一樣:我賣給你產品、服務,你付給我相應的費用。
自小i機器人面世后,依托龐大的互聯網用戶和資金優勢,我們在智能網絡機器人市場牢牢占據領先的位置,技術也日臻成熟,這使我們為政企服務打下了基礎。現在,中國移動(微博)、中國電信(微博)、交通銀行(4.65,-0.04,-0.85%)、京東、凡客等許多行業的領先企業都是我們的客戶。
我曾為移動公司算了一筆賬,使用人工話務員每人每天只能接100個電話,使用小i機器人后,每天網上可以同時處理成千上萬個客戶需求,至少能接300個電話。按照小i機器人每天為移動公司節約5萬至10萬元的成本計算,一年就能幫助他們節約上千萬元。服務電商同樣是這個道理,電商們發現顧客有90%的問題都是一些最基本的問題,比如詢問產品價格、貨品運送的時間等,將這些問題聚合在一起,通過小i與客戶去溝通,剩下的10%再轉向人工,便大大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
然而,剛開始向政企客戶推銷小i 的時候也不是一帆風順,在經過我一番手舞足蹈的介紹后,對方往往會問,“袁總,這個機器人很好,你能不能拿來看看?”,他們把機器人當作了物理概念。
現在,我的理念是靠互聯網的方式去服務客戶,但不用互聯網的模式掙錢。對于那些互聯網行業的創業者,我建議,不要老想著去拼用戶,一開始就要找準自己的盈利模式,我們之前走過的彎路就是教訓。
機器人也需要長大
感謝喬布斯,將Siri應用于蘋果產品中,使手機真正與人實現人機智能交互,讓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智能網絡機器人。對我們而言,這是個歷史性的機遇,如果沒有蘋果的推廣,我們將繼續在海邊撿多年的貝殼,喬布斯讓我看到了小i機器人成為一個偉大產品的希望。
然而一種模式的成功必然引來眾多模仿者,目前國內不少廠家蠢蠢欲動,有十幾家公司進入這個行業,這其中包括不少語音公司。前段時間李開復(微博)對“中國Siri”的創業計劃提出疑問,其核心意思是Siri技術門檻較高,并不是每個創業者都有能力突破大量數據學習的技術門檻。
這一點我非常認同,Siri的核心不是其語音控制,而是人工智能,對復雜語法的分析。比如你問北京天氣怎么樣、北京下雨了嗎、需要加衣服嗎這三個要表達一個意思的問題,智能機器人需要理解這三個問題,通過語法分析給出一個答案,語音解決不了這些問題。
人從幼年到成年需要每天接觸許多信息,不斷的理解新的事物,沒有持續的積累是無法完成的。機器人也是這樣,它需要從長期增長的知識結構中給用戶最佳的答案。其實,要設計出一個類似于小i機器人的DE-MO非常簡單,可能只需要幾個小時的時間,但對于沒有積累就進入這個領域的創業者而言是非常困難的,這是一場馬拉松式的長跑賽。
自小i機器人誕生以來,我們一直在堅持給它補充新的知識結構,盡管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沒有商業回報。到如今,我們可以說小i機器人在中文智能語音識別方面在行業內是遙遙領先的,即使Siri目前也無法識別中文。
未來智能網絡機器人的應用空間將非常巨大,除了手機,機器人在家電、汽車等各個領域都可以應用。4月,在電視機上就可以看到小i機器人的足跡,當你想看某個電視節目時,只需對遙控器說出節目名稱便可自動播放。在不遠的未來,智能網絡機器人將陸續走進人們的生活,它將通過語音、視覺、體感控制等多種方式實現為用戶服務,這個市場潛力無限。
我們不是天才,也不是傻瓜,不奢求小i機器人會成為一家偉大的公司,但我們至少會把智能網絡機器人這條道路堅持到底。#p#分頁標題#e#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