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國家工信部、發改委等五部門聯合發布《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根據規劃,到2015年,我國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年銷售收入將達2000億元以上,在海洋油氣開發裝備國際市場份額達到20%。
昨日,在中海油渤海公司內,一臺黃色的機器人不時吐出一線激光束,“埋頭”修理著水泵軸。華工激光相關人士介紹,它是國內第一臺機器人半導體激光移動修復設備,剛實現了“海陸兩用”:成功用于海上鉆井平臺維修。
這臺機器人占地1平方米左右,自重500公斤,“手臂”伸長半徑達2.5米,可抓起30多公斤的激光發生器,能360度全方位扭轉,靈巧地將金屬粉末熔成“補丁”,修復還原設備。
相對于眾多激光設備“兄弟”,它不算是大個子――工作人員可以方便地將它搬上鉆井平臺,現場維修。
據了解,海上作業環境特殊,設備容易腐朽、磨損。一旦設備損壞,要么將零件搬上岸,且不說零件是否方便拆卸、移動,即便能搬走,來回一趟常要半個月;要么,現場用電焊,不過電焊溫度過高,容易灼傷精密設備。
而激光維修系統,由國外企業壟斷,價格不菲。華工激光的這臺機器人為國內首創,價格比國外同類產品低20%-40%。
華工科技旗下的另一產品――Trident數控等離子切割機,則搭上了高端海洋起重船。
這種等離子切割設備,最快能一分鐘切12米鋼板,是傳統火焰切割的10倍,厚度達130毫米,最關鍵的是它的定位精度達0.25毫米,差不多就是4根頭發的寬度,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水下切割也是它的絕活之一:能有效消除切割產生的噪聲、粉塵、有害氣體和弧光。
熔盛重工與中海油聯手打造的“海洋石油201”,是亞洲首艘具備3000米級深水作業能力的海洋工程船舶,能在北極外的全球無限航區作業,其船身鋼板就是采用該設備切割。此前,國內主流造船企業多采用德系、日系企業產品。
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武漢一些裝備制造企業如武船、武橋重工、武漢船機、華工科技等,已通過自主研發,在高端海工市場實現一定突破,未來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業界保守估計,2011―2015年,世界海洋工程裝備市場的年均容量700億美元以上,未來5年,海洋工程裝備投資總額至少3500億美元。
目前,我國海工裝備的年銷售收入不到400億元,僅占全球市場的10%左右。去年,我國投入使用的3000米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海洋石油981”造價高達60億元,其中近40億元的設備為國外進口。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