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來,能夠主動飛向目標的子彈將成為士兵或警察槍口噴出的煞神,任何被它瞄準的目標都很難逃脫打擊,這就是美國桑迪亞國家實驗室宣布發明的新式智能自導子彈。據美國《大眾機械》雜志報道,具有一定自主導引能力的“聰明彈藥”有望成為21世紀中葉的戰場主角,將復雜的戰斗變成“發現即摧毀”的“殺戮游戲”。
自控、自導、自主
據美國“數字趨勢”網站報道,美國桑迪亞國家實驗室研制出一種軍用智能子彈,能根據目標位置轉向并持續攻擊,射程約2000米。據悉,該子彈長約10.16厘米,研發人員舍棄了傳統子彈的開發思路,采用了許多奇思妙想。例如,普通子彈需要從刻畫有膛線的槍管中發射,膛線可以使子彈旋轉,從而保持彈道平直,但設計師為智能子彈添加了類似飛鏢的尾翼,無需用自旋保持彈道。智能子彈需與激光指示器一同使用,即激光指示器需先向目標投射激光束,然后子彈內的微型傳感器能感應并追蹤該激光束,自動導航,最后射中目標。該子彈飛行途中每秒進行30次彈道修正。模擬測試顯示,普通子彈每前進1公里會偏離約9.8米,但這種智能子彈只會偏離0.2米。
除了智能子彈,美國國防部先進技術研究局還主導研制一種聰明榴彈。據專家稱,這是一種可從榴彈發射器發射的制導彈藥,形同微型自主飛行武器,發射者可在榴彈發射,進入自主飛行狀態后繼續控制彈道,榴彈可在空中巡弋,它有10分鐘的機動時間,射程可達965米。在榴彈飛行期間,發射者可借助微型攝像機觀察地形,并獲取目標坐標。智能榴彈將讓士兵獲得眾多新能力,例如可以向12樓的某個窗口發射榴彈,以偵察室內情況,如果其中藏有敵人,就發出爆炸指令,如果是平民,就終止任務。
向“一彈一命”邁進
“一彈一命”是許多武器設計師追求的終極目標,然而現實情況是自從20世紀戰爭進入“火力主導”時代后,追求射擊速度與火力密度一度勝過對精度的要求,結果二戰時期殺死一名士兵要發射2萬發子彈,到了2003年伊拉克戰爭期間變成20萬發,而炮兵要摧毀一輛運動中的坦克平均需要發射1500發普通炮彈,這樣龐大的數字讓各國后勤軍官們傷透腦筋。
當二戰末期的納粹德國將配備了陀螺儀等簡單制導系統的火箭拿到戰場上拼命后,人類作戰樣式迅速進入制導化時代,制導炮彈或“智能炮彈”紛紛出現。它們可說是炮彈與導彈的“混血兒”,通過普通火炮發射,卻擁有類似導彈的目標捕捉能力,成本遠低于導彈。目前已知的制導彈藥主要有三種模式:
最普遍的就是“半主動激光制導彈藥”,戰斗時需要用激光器持續照射目標(激光器可以裝載于直升機或車輛上),炮彈內的導引裝置能根據激光信號,導引炮彈命中目標;其次是“紅外尋的制導彈藥”,這種彈藥通常由曲射炮(如迫擊炮)發射,當炮彈飛過彈道最高點后,紅外導引頭開始搜索目標發出的紅外線信號,并指引炮彈飛向目標;最后一種是“毫米波制導彈藥”,一枚彈藥內往往包含多枚子彈藥,炮彈飛到目標區域上空后,內置的毫米波接收裝置自動旋轉掃描搜索目標,發現后指引子彈藥分別飛向不同目標。這種彈藥造價高,技術難度大,但效果好,有“智能彈藥皇冠”之稱。
在毫米波制導彈藥研發方面,美國和歐洲起步較早。2003年伊拉克戰爭期間,美軍只用6發毫米波制導炮彈,就摧毀了伊軍一個師的大部分車輛。而瑞典和法國聯合研制的“博尼斯”智能炮彈則被認為是歐洲最高水平的智能炮彈,其探測能力更強,命中精度也更高。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