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0年位于伊凡諾夫村的俄羅斯“武器技術博物館”的展覽上1K-17型激光坦克突然露面,引起了轟動。使人們了解到當年蘇聯在科學和工程技術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果。這輛名為1K17的激光坦克并非像之前介紹的美海軍軌道炮那樣,可以摧毀敵方設備、直接造成傷亡,而是專門設計來對付敵方飛行員,讓他們失明,同時會干擾敵機的電子儀器使其失去作戰能力。1K17Szhatie戰場激光系統,剛完成2輛原型車就隨著蘇聯帝國的崩潰而煙消云散。
如今被打入冷宮,棲身博物館安度晚年。早在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早期,整個西方世界都興高采烈地沉浸在好萊塢科幻電影“星際大戰”中各式各樣的航天戰船,激光武器的夢想之中。而在鐵幕的另一側,前蘇聯軍工研究部門卻認認真真地在研發宇宙飛船、空間站以及激光坦克。要研制出激光坦克卻是一件十分艱巨的任務,使精密的光電觀察系統能在戰場嚴酷的氣候及戰斗環境下長期可靠地運行本身就是一樁十分矛盾和棘手的事。由于當時的蘇聯當局對此項研究高度保密,所以西方世界只能對其進行猜測。為此,西方情報系統高度重視收集1K-17激光坦克的情報,最終美國情報機構獲得了它的照片,并呈報到對此極感興趣的美國國防部。據說最早的研究任務是由研究天體物理的NGO承擔的,項目主任是伊戈爾·V匹茨英(IgorV.Ptitsyn),總設計師是尼古拉耶·烏斯季諾夫(NikolayUstinov)由于后者的父親就是當時蘇聯的國防部長德米特里·烏斯季諾夫(DmitriUstinov)。
由于有怎樣過硬的背景,這個項目組在財力、人力和器材等各方面都得到充分地支持。這時離CDB重組進NGO已經四年了。在此以前尼古拉耶·烏斯季諾夫是在CDB是負責激光測距的。在1982年第一臺自行式激光武器系統(СЛК)1K-11正式服役,其代號為Стилет(短劍)。同時參與研發的有位于斯維爾德洛夫斯克(現在的葉卡捷琳堡)的Уралтрансмаша設計局(烏拉爾運輸與機械工業設計局),即前蘇聯自行火炮的最高研究、設計機構。在烏拉爾運輸與機械工業設計局總設計師尤里·瓦希列維奇·托馬曉伐(ЮрияВасильевичаТомашова)的領導下,將激光系統安裝在十分可靠的ГМЗ–изделия118自行式履帶平臺上。
在試驗過程中激光武器系統曾經裝在該設計局的兩種不同的履帶平臺上,以便考察它的通過性能以及戰場條件下的穩定性和適應性。參與此項計劃設計者最終獲得了列寧獎章和前蘇聯的國家獎。由于某種原因,雖然此激光坦克投入了現役,但沒有批量生產。兩種原型機都只生產了一臺。然而,這臺激光坦克的資料和照片去給美國間諜弄到手中,美國軍方利用這些資料向國會申請到研發基金,最終試制出來的激光坦克與前蘇聯的1K-11型十分相似。一開始很少有人了解這兩輛原型的激光坦克現在在哪里,最終發現,經過長期試驗后這兩輛激光坦克已經十分破舊,被扔在那里幾乎無人關心。
隨著前蘇聯的解體,尼古拉耶·烏斯季諾夫這顆激光武器研究設計的新星就此隕落。蘇聯解體后許多新武器的研發計劃被撤銷,研發人員也各奔東西。在2010年位于伊凡諾夫村的俄羅斯“武器技術博物館”的展覽上1K-17型激光坦克突然露面,引起了轟動。使人們了解到當年蘇聯在科學和工程技術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果。這輛名為1K17的激光坦克并非像之前介紹的美海軍軌道炮那樣,可以摧毀敵方設備、直接造成傷亡,而是專門設計來對付敵方飛行員,讓他們失明,同時會干擾敵機的電子儀器使其失去作戰能力。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