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行駛建議不開燈
嘉定勝竹路孫女士反映:我平日乘坐軌道交通11號線上下班。該線路全長46公里,從嘉定北站至南翔站,近一半路程是在高架上行駛。盡管光線十分充足,車廂內所有燈光還是全都開著。今夏本市電力供應形勢嚴峻,預計高峰時段可能存在150萬至200萬千瓦的供電缺口。建議在不影響軌道交通安全行駛的前提下,在日照充足時段,不開或少開非地下區間運行的軌交車廂內的燈光,以節約電力。
大放光明讓人惋惜
帶著讀者反映的問題,記者日前進行了一番調查。以軌交1號線為例,南段莘莊至錦江樂園區間,列車是在地面上行駛;北段汶水路至富錦路共8站路則是在高架上行駛。上午10時左右,天氣晴朗,記者進入車廂,發現雖然光線充足,但每節車廂車頂側壁共30盞燈還是全部開啟。軌交9號線西段泗涇至松江新城有4站路是在高架上行駛,當天天氣較陰,但借助車廂兩側玻璃并不影響采光,可每節車廂車頂側壁共26盞燈依然全部大放光明。
記者了解到,本市現有11條軌交線路,除10號線全線“深埋”地下外,其余多少或地面或高架運行。如全長40.15公里的軌交3號線,除鐵力路站一段屬地下運行外,其余28個站點間絕大部分在高架上運行;全長16.61公里的軌交5號線,11個站點間全部在高架上運行。無論白天還是黑夜,上述線路車廂內的燈光在運行時分始終開著。經常乘坐軌交5號線的乘客黃文麗女士對此深感惋惜,她說,軌交可否因時、因地開啟或關閉車廂照明,做到精細化節能呢?
通過科技創新實現節能
本市地鐵運營管理方有關人士解釋,有關方面高度重視軌交節電節能工作。他們曾設置光控設備,根據自然光照強弱來自動控制車廂內照明系統,但效果并不樂觀。首先是車輛運行環境復雜,整列車廂光照變化幅度較大:如首節已出站“沐浴”陽光,末節還停靠車站廊棚下陰暗處,難以實時把控調節精度;其次,公共區域需要一定的照明度;此外,開關過于頻繁,會影響車燈壽命。
同濟大學鐵道與城市軌道交通研究院張老師建議,車廂內的照明設施設計可否分為工作、節能、應急等分級模式。例如在非高峰時段或在自然光照充足下的地面、高架運行區段,車廂內照明燈光可采取交錯開啟等節能模式,以有效降低能耗。
北京工業大學張蘭池說,軌交列車進站時要剎車制動,釋放能量;出站時又要啟動,吸收能量。如能將剎車時所釋能量儲存起來用于啟動,就能節省不少電能。去年夏季運營的北京首條節能示范線——地鐵9號線在進站或因緊急狀況剎車時,牽引電機就會轉入發電狀態,將剎車產生的能量回傳到電網。上海軌交方面能否借鑒該項“能耗優化控制技術”?
明年本市軌道交通線路長度將達570公里左右。隨著線路不斷延伸,車輛不斷增加,車站不斷興建,軌道交通從設計建設到運營管理,整個過程存在著巨大的節能空間。讀者呼吁主管部門通過科技創新,大力推動節能減排,使這一“綠色”出行工具,為建設節約型社會做出更多貢獻。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