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電子加工新聞

    中國光谷打造創新夢工場

    星之球科技 來源:新華網2012-07-17 我要評論(0 )   

    全球最大的光纖光纜生產基地,主導制定5項國際標準,誕生全球首臺全高清激光電視被稱為中國光谷的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每天都在演繹著創新創業的故事。 科技創新:每天申...


      全球最大的光纖光纜生產基地,主導制定5項國際標準,誕生全球首臺全高清激光電視……被稱為中國光谷的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每天都在演繹著創新創業的故事。

      

    科技創新:每天申請20件專利


      1976年,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拉出了我國第一根符合國際標準的實用化光纖。自此,武漢郵科院開創了我國乃至世界光通信技術領域的一系列第一:全球第一套互聯互通全光網設備;我國第一個光纖通信用長波長光器件;我國第一個光纖通信系統工程。

      從1993年誕生我國第一套565Mb/sPDH設備,到2011年底實現單根光纖傳輸數據量超過240Gb/s,郵科院以持續的技術創新,始終走在世界光通信領域前列。

      在激光技術領域,中國光谷的創新也令人矚目。

      2007年從海外歸國的閆大鵬博士與光谷激光龍頭企業華工科技合資成立武漢銳科公司,開啟了國產光纖激光器的創新之路。如今,銳科公司生產的激光器挺進日本、加拿大、意大利等市場,打破了國外公司的壟斷,使外國企業同類產品主動降價50%。銳科已成為這一領域的領跑者,擁有我國發明專利4項、美國專利3項,國家發明二等獎1項。

      作為繼中關村之后第二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每天都在創新。

      這里研發了全球首臺71英寸LCOS激光顯示器、我國首臺緊湊型4000瓦軸快流二氧化碳激光器,主導制定了國際標準5項、國家標準110項、行業標準180項,承擔了國家“863計劃”光通信領域80%的重點課題。

      東湖新區知識產權局局長何兆忠介紹,2011年,光谷申請專利7198件,平均每天20件,其中發明專利3253件,平均每天10件。

      

    產業創新:每天誕生6家企業


      東湖新區聚集著42所高校、56個國家級科研院所、70個國家及省級重點實驗室、8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55名兩院院士、30萬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在一系列政策的引導支持下,這一智力優勢逐漸轉化為產業創新的活力。

      光電子信息產業異軍突起,成為中國光谷最為耀眼的產業集群。在這一產業中,涌現出以烽火科技集團為龍頭的1000多家規模以上企業,2011年實現總收入1450億元。

      武漢市委常委、東湖新區黨工委書記馬旭明介紹,中國光谷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光纖光纜生產基地、中國最大的光電器件生產基地、光通信技術研發基地、激光產業基地。光纖光纜的國內市場占有率達66%,國際市場占有率25%;光電器件的國內市場占有率60%;激光產品的國內市場占有率50%。“光谷創造”已成為我國參與國際光電領域競爭的王牌。

      在做大做強光電產業之后,中國光谷又瞄準科技前沿,不斷打造新的產業集群,占領新興產業高地。

      生物產業就是光谷產業群中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計劃引進1000家生物企業,打造成為光谷第二個千億元國家級產業基地。經過3年多的建設,在荒郊拔地而起的光谷生物城已入駐企業300多家,其中有輝瑞、拜耳、賽默飛世爾、霍尼韋爾等世界500強企業4家,企業總收入已突破300億元。

      此外,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現代服務等產業集群正迅猛發展。

      馬旭明說,光谷是產業創新的理想之地,注冊企業已達2萬多家,每年以注冊企業2000家以上的速度增長,平均每天誕生6家。

      

    制度創新:每天引來3位高層次人才圓創業夢


      中國光谷實施一系列制度創新,吸引人才和資本聚集,為創新創業提供不竭動力。

      2008年,光谷推出“3551人才計劃”,即用3年時間,重點圍繞光電等5大產業,引進和培養50名左右科技領軍人才、1000名左右高層次人才。

      光谷設立了人才特區專項資金,每年投入不少于1.5億元,對引進的世界一流創新團隊,給予最高1億元資助;對“3551計劃”入選者給予60萬500萬元支持,其中對入選“千人計劃”者給予300萬元資助。

      光谷還為高層次人才創業提供一站式服務。他們專門設立留學生創業園等各類孵化器18家,配備“人才服務專員”協助處理企業注冊、公共關系、項目申報等事務。

      三年多來,光谷引進了海內外1000多個團隊、3000多名高層次人才,相當于一天3名。世界知名學者、納米專家王肇中博士,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微生物科學院院士鄧子新等紛紛落戶光谷。

      資本制度的創新助推企業的創新。光谷以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金融機構進駐,并開展創新業務。目前,區內創業投資、股權投資機構達60余家,資金總規模超過200億元。

      創新使中國光谷始終處于發展的快車道。“十一五”以來,光谷主要經濟指標保持了29%以上的增幅,2011年完成企業總收入3810億元,成為中部地區經濟版圖中最為耀眼的高地。
     

     

    轉載請注明出處。

    暫無關鍵詞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