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啟動國內光伏市場”成為業界近幾年的主要訴求,但持續過熱的投資卻讓國內市場的啟動速度無法與急劇擴大的產能同步。
首先,太陽能光伏發電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概念炒作,使得光伏發電受到地方各級政府的推崇,紛紛出臺各種優惠政策促進光伏產業發展。全國34個省級行政區域中,鮮有哪個省區沒有將光伏產業列為未來發展重點產業之一的,有超過20個地區或園區在“十二五”期間要發展光伏“千億元產業”。
其次,當前投資熱點少,光伏產業成為資本突圍的重要出路。雖然這幾年全球經濟相繼遭受美國“次貸危機”和歐美主權債務危機等影響,但光伏產業仍然一枝獨秀。在歐洲市場的政策驅動下,2006~2011年5年間,光伏裝機量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77%。產業潛在的發展空間外加早期高額的投資回報率使得我國眾多資本紛紛涌入光伏領域,目前仍有多家企業欲借助行業低谷進入該領域或適機擴產。
最后,光伏產業進入門檻低。目前使用的晶硅電池技術成熟,投資靈活,生產組織簡單,只需相應的設備即可投入生產。
在上述幾種因素作用下,我國太陽能電池產品產能急劇增大,遠超于需求的增長。加上我國大多數企業規模偏小,技術水平相近,低水平、同質化競爭嚴重,多數企業只能走價格比拼、惡性競爭的道路,致使行業利潤率水平急轉直下,加速進入寒冬期。為了光伏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持續過熱的投資該緩緩了。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