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 者 張曉 創立節能環保“氣候改善商城”的豐滿理想遇上較大資金缺口的骨感現實,皇明未來發展的變數陡增 黃鳴的理想很豐滿,然而,皇明的現實很骨感。 6月29日,皇明潔能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皇明控股)的核心子公司皇明太陽能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皇明股份)主動申請中止IPO,這意味著皇明股份歷史上第三次IPO擱淺。 7月20日下午,皇明控股董事長黃鳴公開坦言皇明股份中止申請IPO的真實原因,“雖然有盈利因素的問題,但最大原因就是非經營性資產過重。今后公司將進行戰略調整。” 多位皇明股份內部人士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黃鳴所言非經營性資產主要是中國太陽谷。太陽谷內微排國際酒店、國際會議中心、光立方等資產過大,攤薄了主營業務的利潤率。 “不過,現在已經度過最困難的時期。”黃鳴表示,“皇明股份將整合皇明控股資源,進行重大戰略轉型,以實現未來更大規模的上市。” 黃鳴稱,未來5年將建設5萬家全球連鎖的氣候改善商城,這為皇明的戰略轉型拉開了序幕。然而,一向以研發見長的皇明如何撬動渠道市場尚需時間檢驗。 早在2007年,皇明一度計劃海外上市,曾考慮過香港、美國以及德國法蘭克福等地,后由于金融危機的沖擊等原因放棄;2010年,皇明轉戰國內A股市場,又因“偷稅門”事件暫停。 三次沖擊IPO皆遭擱淺、高盛和鼎暉私募股權基金退出無望、廣受詬病的天價“蔚來城”,皇明再次遭遇發展節點。 傷及私募基金 昔日,太陽谷讓皇明風光無限;今日,太陽谷讓皇明折戟IPO并深陷輿論漩渦。黃鳴坦言,“企業上不了市,最對不起兩位投資人”,從皇明引資歷程看,黃鳴所指正是高盛和鼎暉。 故事從7年前講起。2005年,皇明控股總部所在地山東省德州市開始實施“中國太陽城”戰略,皇明控股也開始了太陽谷大規模建設。 2008年,皇明股份出讓28%股份接受高盛和鼎暉6.753億元注資。“承辦的第四屆世界太陽城大會投資達13億,其中有4億用了PE的錢。”黃鳴稱。截至2012年一季度,皇明控股固定資產及在建項目合計23.11億元。皇明太陽谷2011年對外號稱投資已達25億元。 投資加大,而盈利卻并未高速增長。上市受阻,高盛、鼎暉兩家PE至今退出無望。 另外,就在《財經國家周刊》記者實地調查期間,注意到坊間盛傳:“皇明旗下億家能資產已經剝離出來,轉移至黃鳴非常親近的人。” 皇明控股成立于1998年,注冊資本僅5000萬元,黃鳴和妻子梁美意分別持股94%和6%,下轄2家全資子公司、10家控股子公司。知情人士對本刊記者稱,“12家子公司中,有很多并沒有實際開展業務。” 億家能是皇明控股旗下子品牌,以中低端價位在太陽能市場中頗具競爭力。而皇明太陽能品牌以高端路線與億家能在搶占市場方面“互補”。由于當前太陽能市場以中低價格產品為主,億家能品牌被認為是皇明控股極具競爭力的“優質資產”。#p#分頁標題#e# “億家能品牌明顯在市場價格方面占據優勢。若該資產從皇明股份中剝離,皇明股份某種程度上或被架空。”分析人士稱。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皇明與億家能真正的關系,終有一天皇明是要出面公布的,但時間絕不是現在”。 “如果傳言屬實,那受傷的不只是兩家私募基金。”前述新能源領域私募人士分析稱。 面臨資金缺口 “皇明IPO擱淺只是階段性的”,多位接近皇明控股的知情人士在接受《財經國家周刊》記者采訪時都表示,“皇明股份擬IPO只是皇明控股整體發展的一部分、一個較為常規的融資渠道而已。” 據公開資料顯示,在獲得PE注資后,皇明控股當年為建設太陽谷購建固定資產等長期資產動用的現金達5.69億元,剩余現金流不足3億元。 “建設太陽谷所耗資金金額巨大,公司花盡了最后一分錢。2010年下半年至2011年上半年是皇明最危險的時期,幾乎就快要倒了。”黃鳴曾公開表示。 “現在已經度過了最艱難的時候。”黃鳴對外宣稱,皇明控股未來5年將建設5萬家全球連鎖的氣候改善商城,延續高端路線,重點進行渠道轉型,此舉拉開皇明控股戰略轉型序幕。 “氣候改善商城又是一個大工程,大工程需要大手筆,不知皇明目前的現金狀況是否能支撐該項目順利開展下去。”市場表示擔憂。 另外,據《財經國家周刊》記者掌握的材料顯示,未來兩年,皇明控股擬進行年產150萬臺太陽能熱水器全自動化生產線建設項目、年產2400萬支超低發射耐高溫高寒型真空管建設項目、營銷網絡建設項目和太陽能熱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建設項目,投資總額為13.39億元。 上述研發及營銷項目資金原本計劃通過皇明股份公開發行人民幣普通股(A股)1.05億股股份解決。然而,IPO的再次擱淺未能使企業得到“源頭活水”,這為皇明控股的發展增添變數。 此外,資料顯示,擬發行的德州市2012年度第一期中小企業集合票據共計劃籌集資金2.8億元,期限3年,皇明控股以2億元的募資額度占據其中大部分份額。 主營業務下滑 作為太陽能行業龍頭企業的皇明,緣何出現如此資金缺口?一位接近皇明股份的知情人士對記者表示,目前的太陽能市場魚龍混雜,皇明一直主張走高端品牌路線,導致市場份額下滑。 皇明股份董事總經理王久偉稱,“現在太陽能熱水器市場已經做濫了。市場紛紛采取價格戰,很多廠商從原材料開始便無限度地削低成本,單單一個感應器的價格就相差上百元。” “最要命的是,太陽能補貼下鄉助推了這一趨勢。太陽能行業是一個不成熟的行業,卻一直在用成熟行業的招標方法。太陽能家電下鄉政策的出臺客觀上促使了各大廠商拼命低價競爭。”王久偉說。 “皇明市場份額的下滑除了同行業價格競爭的原因,還受國家房產政策收緊因素的影響。”一位新能源領域私募人士在接受《財經國家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 不過,政策的收緊絲毫沒有改變黃鳴堅持太陽能高端路線的方向。在6月份的皇明半年經銷商大會上,皇明股份推出了銷售體系的全新試點改革,以菏澤、濟南、太原為試點,專門針對高端客戶提供全套太陽能應用產品和解決服務方案。 ChinaVenture投中集團分析認為,當前,以太陽能熱水器為主要產品的光熱企業IPO受阻,主要原因在于整個行業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缺乏統一標準,企業之間惡性價格競爭導致業績下滑。#p#分頁標題#e# “盈利前景尚不清晰的情況下,高端品牌路線顯得尤為艱難。”上述太陽能行業分析人士稱。 皇明控股未經審計的財報顯示,該公司的利潤率呈現下降趨勢。2008年至2010年,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15.8億元、13.72億元、18.68億元,期間三大費用(管理費用、銷售費用、財務費用)直線上漲,侵蝕凈利潤,近3年凈利潤分別為1.97億元、1.09億元、0.75億元,盈利能力持續下降。 高端房產投資受挫 事實上,皇明高端太陽能相關業務盈利空間尚未充分釋放之時,控股公司旗下房產業務的發展也遭遇政策寒潮。一年前,黃鳴曾斷言:“任何產品做到極致時都不會跟大形勢有關系。”然而,7月19日,國土資源部要求堅持房地產市場調控不放松,堅決防止房價反彈。 政策寒潮席卷皇明房地產業務。 以“蔚來城”項目為例。該項目為山東皇明太陽能房地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皇明房地產)開發的唯一住宅項目,于2009年9月破土動工。 售樓處工作人員向《財經國家周刊》記者介紹,蔚來城一期早在2011年就已經基本售罄,二期也售出大半。 而事實并非如此樂觀。據2012年皇明控股一期短融說明書披露,蔚來城一期開發6.73萬平方米,已于2010年10月完工,累計收入僅為1.8571億元。據披露,總投資5.12億元的蔚來城二期項目將在2013年竣工,公司預計實現收入10.56億元。但據記者了解,二期樓盤的整體框架已建好,部分住宅已安上窗框,并沒有工人在內部進行施工。 與《財經國家周刊》記者同行的房地產業內人士指著蔚來城的一個樓盤稱,“此樓盤戶型在240平方米至380平方米不等,集結了37 項可再生科技成果,遺憾的是,目前幾乎沒有人入住。” 2011年黃鳴曾對外宣稱,蔚來城2010年開盤的第一期,綜合拿地、建筑安裝等成本約每平米3500元,而太陽能設備的成本也是4000元每平米。如此,“蔚來城第一期每平方米賣6500元仍不掙錢。” “2008年,周邊房子每平方米的均價在2000-3000元區間,蔚來城一期的房子每平方米的均價就已徘徊在6000元-7000元的高位;該項目二期工程尚未竣工,每平方米甚至飆升至萬元以上!” 上述房地產觀察人士表示。 “在三八路東首、長河公園附近的‘蔚來城’屬于城郊結合部,算不上是最佳地段,在三四線城市中,每平方米定價在萬元以上實在太高了”,部分德州市民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 皇明是與非 除了天價“蔚來城”,使皇明深陷輿論漩渦的,還有所謂“低價拿地”。此前有報道計算稱,皇明獲得太陽谷3000畝土地的單位成本為每平方米246元,遠低于德州市工業用地的正常均價。 黃鳴在博文中反駁上述說法,2001年前后,皇明為“太陽谷”的3000畝土地支付的價格高出當時市場價20%。 黃鳴還透露,因為皇明拿地成本比當地享受優惠的外來招商企業高很多,其本人還與當時的德州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主任“鬧意見”。 2008年1月,德州市政府在“中國太陽城”戰略推進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提出,減河以東約3000畝土地,可以按規定在依法進行農用地轉用、土地征收審批后,通過“招拍掛”方式,轉為太陽谷后續項目建設預留用地,并納入德州市城市建設規劃和經濟開發區建設規劃。 上述人士表示,2007年7月后才實施土地“招拍掛”的出讓方式,在此之前,皇明拿地都是以政府協議主導的方式,除征地費外,德州市政府還要向企業收20%的收益,但按國家規定收益不能低于40%,“只不過德州當時在全省經濟發展中比較落后,為了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給予了企業一些優惠政策。”#p#分頁標題#e# 隨著皇明太陽能品牌的發展,德州市重點扶持多項皇明項目,在補貼、采購和政策上加以扶植。反向來看,皇明控股也以投資承辦世界太陽城大會,推動產業整合等方式予以回報。 分析人士稱,“地方將其作為招商引資的重點企業,制定相關政策扶植明星企業,本無可厚非。” “黃鳴本不是德州本地人,卻與當地政府如此融洽,不得不說,他是位有能量的企業家。”市場人士如此評述。 盡管當地政府給了皇明控股多種支持,但近幾年來公司凈盈利漲幅不大。其今后的出路到底是在于提升市場份額和擴大銷量,還是繼續加強與有關部門的更深層次合作,仍不得而知。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