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軍工航天新聞

    科技新思路:利用納米機器人和激光處理太空垃圾

    激光制造網 來源:亞洲科學家雜志2012-08-21 我要評論(0 )   

    《亞洲科學家》雜志 來自印度哈里亞納邦拉杰果德(Klawad)的科學與技術學院的三個學生,提出了具有革新意義的太空垃圾處理方式。 發表在《探月人宣言(印度版)》(Moo...

          《亞洲科學家》雜志 – 來自印度哈里亞納邦拉杰果德(Klawad)的科學與技術學院的三個學生,提出了具有革新意義的太空垃圾處理方式。


           發表在《探月人宣言(印度版)》(Moon Miners’ Manifesto India)季刊雜志上的一篇題為《太空垃圾問題及緩解途徑》的論文中,馬拉里?賈休(Sourabh Kaushal) 和尼舍安特?奧羅拉(Nishant Arora)提議使用可降解原料生產太空器材,并利用納米機器人收集腐朽的空間碎片。


    圖片來源:歐洲航天局


            這篇論文還有一位名為尼爾雷杰?帕奇朋特(Niraj Pachpnde)的學生參與。它為這個小組贏得了太空專家的喝彩,包括來自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的印度空間科學與技術學院主任、研發科學家V?艾迪莫西(V. Adimurthy) ,和ISRO的空間碎片專家樸雅卡?本德豪帕赫(Priyankar Bandhopadhyay)。


           篇幅為8頁的論文指出,在所有空間碎片中解體碎片占42%;衛星碎片、剩余燃料、廢棄電池、火箭殘骸占17%;執行太空任務過程中產生的垃圾占19%;報廢太空船占22%。


           “這些物體的種類應有盡有,從發射后被遺棄的多級火箭、報廢的人造衛星,到爆炸和撞擊產生的碎片…由于這些物體的運行軌道可能與航天器的發射軌道重疊,它們是潛在的撞擊威脅。”學生們解釋說。
     

           文中提議使用納米碳管制成的網狀物收集垃圾,其作用類似于觸摸屏,當碎片觸及網面時,位于特定網格結點上的納米機器人就會把它們收集存儲起來。
         

          小組提出的另一個建議是,使用激光氣化太空垃圾,或改變它們的飛行軌跡使其重返地球。他們提議說激光裝置可以安裝在國際空間站。


           還有一個提議是在空間站周圍建立巨大的軌道廢物回收場,可為空間站提供額外防護。論文還指出,將空間碎片轉化為能源的可能性也值得探索。
           文中寫道,地球軌道上約有1萬5千個長度超過3英寸探測極限的空間碎片,這意味著可能還有成萬上億的小型碎片未被測出。


          “無論大小,這些碎片都存在著最終消失的可能,因為它們在高速運行,大部分都高達每小時幾十萬公里。”他們寫道。
    文中引用的一份研究指出,1981年測出的空間碎片數量是5千枚。1990年底,研究認為在2萬8千個升空的太空器中大部分已腐朽,只剩8500枚遺留在軌道上。到2005年,這個數字被上調到1萬3千枚,到2006年升至1萬9千枚。
    文章指出,在分類的空間碎片中,有近12%由衛星在正常展開、運行過程中遺棄的物品組成。在更高軌道上發生的爆炸是空間碎片產生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太空行走也會產生一些垃圾。


           “例如, 在STS-116航天任務中蘇尼特•威廉斯(Sunita Williams)在進行艙外活動時丟失了一臺相機。丟失的物品包括垃圾袋、手套、工具箱。”作者們寫道。

     

    轉載請注明出處。

    暫無關鍵詞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