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機制扶優扶強
凝聚人才激勵創業
光電子產業昂然領航,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在此基礎上,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層出不窮。去年,光谷高新技術企業全年申請專利7000余件,同比增長近八成。光谷的活力來自哪里?“來自于我們營造出適宜創新的自由空間,以及鼓勵創新的激勵機制、有效模式和資本保障。”張光清說。
2009年2月以來,光谷啟動實施“3551光谷人才計劃”,設立“人才特區”建設專項資金,先后“海選”5批、共431名海內外高端產業人才,其中外籍人才147人,資助總金額近5億元。
除了直接資助,光谷還啟動“資本特區”建設,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包括實施中小科技企業征信評級,設立專門為中小企業融資服務的“金融超市”。通過信用貸款、知識產權、股權質押融資已超過30億元。示范區創業投資、股權投資公司已達到70家,資金總規模達200億元。示范區上市公司達到30家,直接融資超過350億元,帶動社會投資600億元。2012年,光谷還將設立東湖示范區自主創新基金。加大對國內外金融機構、天使投資、創業投資、風險投資、私募基金以及投資資本家的引進力度。
最近,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申請“新三板”擴容試點又獲國家批準。獲批“新三板”之后,預計首批掛牌企業不少于10家,更多科技型中小企業將通過資本市場籌集資金。目前武漢已經出臺重獎措施,對企業“新三板”掛牌獎勵由區級獎勵50萬元,增加到市、區共同獎勵120萬元。
此外,光谷還出臺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試點辦法,開展以商標、專利、標準等知識產權,作資入股創辦高新技術企業試點。目前,已有30多家單位開展股權激勵試點,進一步激發了企業核心技術人員及管理團隊創新創業的積極性。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國資委批準的第一家開展股權激勵試點的國內上市公司。2009年獲批后,149名高管和技術骨干獲得了購買公司股權的資格。“股權激勵對人才的凝聚力很強,像我們這樣的技術型企業,15%的技術人員流失率很正常,可是從2009年至今,我們每年的流失率僅在2%左右。”公司人力資源總監雷惠平告訴記者,實行股權激勵后,該公司的人均營業收入從2008年的73萬元增長到2011年的90多萬元。
科技版圖不斷擴大
品牌輻射帶動周邊
7月20日,光谷與天門市政府簽署合作協議,共建光谷·天門產業園,光谷“園外園”又添新軍。#p#分頁標題#e#
2001年,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剛剛建成國家光電子產業基地,即“武漢·中國光谷”時,總面積只有24平方公里。隨著光谷的逐步擴容,目前光谷面積已達到518.06平方公里,相當于12年前的21倍有余。
行政區劃有限制,光谷的土地從哪里來?這靠的是光谷特有的“托管”模式。2001年至今,武漢市政府支持光谷與周邊洪山區、江夏區多次簽訂土地共建協議。洪山區、江夏區拿出土地,東湖開發區輸出品牌和產業優勢,雙方共同建設園區、利益分享。在光谷高新技術產業帶動下,被“托管”的土地很快成為技術創新與投資興業的熱土,原來的農民變成了市民、“股民”,收入和生活條件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不僅光谷本身不斷擴大,承接光谷產業擴張或和光谷合作共建的“園外園”也越來越多,光谷對周邊城市的輻射力也逐漸顯現。
2004年12月,東湖新技術開發區與鄂州市葛店高新區簽訂合作協議,共同發展生物工程與新醫藥產業,幫助葛店高新區打造中國“藥谷”。目前,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已經有40多家企業在葛店高新區投資30多個項目,年增加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5億元。
2004年至今,“武漢·中國光谷”已經在8個城市建立了20多個“園外園”。一方面擴大了光谷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也引領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
如今, “光谷模式”、“光谷效應”在湖北大地已成燎原之勢。這束耀眼的“光”,正引領科技創新的探路者、先行者們,走向更高、更遠……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