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諾爾德走到一臺奇特的大機器前,按下按鈕,對它響亮而清楚地說:“我要硬鋁螺帽,直徑4英寸。”接到指令后,機器發出低沉的轟鳴聲,燈光閃爍,閘板緩緩打開,人們眼前赫然出現了一顆閃光發亮的螺帽。
有了這臺“萬能制造機”,制造出活蹦亂跳的大蝦、口香糖、手表、沙拉醬都不在話下。
這是美國科幻作家羅伯特•??死鑼懙年P于“萬能制造機”的場景。人類去太空生活需要2305件不同的物品,但飛船的空間有限,只要一臺“萬能制造機器“,一切問題迎刃而解。
這也許并非天方夜譚,3D打印技術正在將科幻帶到現實。
今年7月,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宣布用改進的3D打印技術打印出了鮮肉,這種利用糖、蛋白質、脂肪、肌肉細胞等原材料打印出的肉具有和真正的肉類相似的口感和紋理,就連肉里的微細血管都能打印出來。
多個領域已開始試水
簡單來講,3D打印機是利用光固化和紙層疊等技術的快速成型裝置。它與普通打印機工作原理基本相同,打印機內裝有“打印材料”,通過成型設備把“打印材料”以疊加的方式制成實物模型。
世界上第一臺3D打印機誕生于1986 年,美國人 Charles Hull 發明,他成立的3D Systems 是世界上第一家生產3D打印設備的公司,所采用的技術被稱為“立體光刻技術”,利用紫外線照射可將樹脂凝固成形來制造物體。1992年,該公司賣出第一臺商業化產品。
到現在,3D Systems已經和Stratasys公司一起,成為了全球最知名的3D打印機兩巨頭,他們去年的年營業收入分別為2.9億美元和1.7億美元,產品覆蓋汽車、航空航天、消費電子、娛樂、醫療等多個領域。
過去一年,從器官到鮮肉,再到房子、飛機,從某種意義上說,只要3D打印使用的耗材足夠廣泛,它就能創造無限可能。
美國《福布斯》雜志報道稱,歐洲飛機制造公司Airbus(空客)的設計師正計劃從飛機零部件開始,在2050前達成3D打印飛機的計劃。這一計劃耗資不菲,但相較于傳統飛機制造,3D技術造就的飛機重量輕了65%,大幅縮減操作成本。
該公司還稱今年年底,空客會在A380客艙里先使用3D打印的行李架,而其生產的軍用飛機“臺風”式戰斗機,此前已經使用了3D打印的空調系統。
還有一名自稱“HaveBlue”的美國人,在3D設計分享網站Thingiverse發文稱自己最近成功打印出手槍的部分組件,并結合真槍其他部件制作成一把槍。他曾在農場進行了試槍,累計射擊200余次,槍身依然完好無損。
在醫療健康方面,3D打印技術已經開始擁有更多實際的應用。
今年2歲的艾瑪患先天性多關節攣縮癥,這種疾病的癥狀為四肢不能伸直,肌肉僵硬。通常成年患者會佩戴金屬機械臂以幫助手臂活動,但剛滿兩歲的她由于太小,無法佩戴市面上生產的金屬機械臂。兩名美國科學家別出心裁地想到了3D打印機,他們將成人使用的機械臂按比例縮小,并將打印命令輸入3D打印機,3D打印機可以直接制作出輕快的機械臂,現在艾瑪可以戴著這種機械臂自由活動雙手。
據悉,目前美國已有15名患先天性多關節攣縮癥的兒童戴上了這種機械臂。隨著他們的成長,這種機械臂可以不斷進行更換。
第三次工業革命?
近日,美國國家增材制造創新學會開始投入了7000萬美元,希望能把3D打印技術推廣到過去未曾涉足的新領域。在電腦上調整設計稿之后,就能在無需重新整備機器、無需建設新工廠的情況下制造產品。
這種基礎研究的成果正是基于這一想法,當你還能夠打印一件東西的時候,為什么還要費勁去制造它?
現在,英國《經濟學人》已經開始將它視作是“與其他數字化生產模式一起推動實現第三次工業革命”。
《經濟學人》稱,以3D打印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以數字化、人工智能化制造與新型材料的應用為標志。它的直接表現就是工控計算機、工業機器人技術已進入成熟階段,即成本明顯下降,性能明顯提高,工業機器人足以在很多方面替代流水線上的工人。
不過,要真正走入大眾主流的視野,3D打印還面臨至少三方面的考驗:一是3D打印材料的可用性,二是成本居高不下,三是知識產權保護問題。
相關數據統計,2011年3D打印市場規模17.1億美元。盡管這一數字僅占全球制造市場的0.02%,但有業內人士預計,到2020年之前,3D打印機將可以從事小規模生產,制造過去的勞動密集型工藝品和商品。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