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以來,我國并網風電裝機以87.4%的年均增長率步步攀升,到今年6月超越5000萬千瓦大關,達到5258萬千瓦。至此,我國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上第一風電大國,國家電網成為全球接入風電規模最大、增長速度最快的電網。8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充分肯定了國家電網公司在風電發展中取得來之不易的成就,并對今后新能源長期、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殷切的期望。
5258萬千瓦意味著什么?一方面,這是我國風電從小到大,從落后到先進的一個里程碑,標志著我國用了短短5年時間走過了歐美國家15年才能完成的風電發展之路,昂首邁進風電大國之列。另一方面,這也意味著一個可喜的綠色增量:難以駕馭、變幻莫測的風能,已逐漸能夠按照電網安全、穩定、可靠的要求和節奏,化作汩汩綠色能量,輸送到千家萬戶。從自由自在漫天起舞,到步調一致為我所用,5000萬千瓦風能已經按照電網和負荷需求的指揮棒,奏出綠色的交響曲。
立下這個里程碑,殊為不易。歐洲丹麥、西班牙等風電大國的風能資源與其負荷需求基本均衡,所以多采用分布式開發方式,接入配網直接使用;而我國風電主要集中在“三北”地區,與經濟負荷中心呈現逆向分布的特征,這就決定了我國風電面臨大規模外送的任務。而我國電力系統的靈活調節資源不足歐美國家的1/10甚至1/20,風電消納問題尤為突出。在一系列風電支持政策和配套措施的推動下,我國電網調度以風電為優先,火電、水電機組積極配合,共同實現了風電的跨越式發展。
在“量”的奔跑之后,風電業界已經開始思考“質”的升級。從風機制造業和風電經營者,整個產業鏈都開始理智面對“快”與“好”的問題,思考著“做大”與“做強”的關系,步入更加理性的產業升級之路。理性決策、科學規劃、可持續發展,將成風電下一步發展的主旋律。
對風電制造業而言,產業升級已經開始。2005年之前,國內風電制造企業不超過5家,還處于良性循環;2006年之后,四五十家制造企業橫空出世,良莠不齊,打起了設備價格混戰,風電制造業整體進入“低利潤”甚至“零利潤”時代,再無心力實現技術進步和升級。設備制造業由此最早品味到激情過后的迷惘。隨著2011年風電寒冬時期到來,風電制造業也最早迎來了行業重新洗牌的產業整合期,大批制造企業退出風電領域,堅守其中的則開始修煉“內功”,思考的不僅是單機容量的增加和產品的更新換代,而是如何拓展符合我國市場環境和電網情況的風電整體解決方案,不僅是硬件,更是軟件和資源的核心競爭力。
對風電經營者而言,曾經“大干快上”的背后推手,是地方政府投資沖動與和企業利益沖動的合力。在甘肅酒泉等多個大型風電基地集體經歷了大規模脫網事件之后,數量與質量、安全與效益的命題重新擺在了風電場面前。
風電領域的問題從來就不是風電產業自身的問題,而是涉及全球電力、能源與未來的戰略問題。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確保能源安全供應、搶占新一輪國際競爭制高點等多種動因的推動下,各國紛紛大力發展包括風電在內的可再生能源。經過幾十年發展,風力發電已成為國際上公認的技術最成熟、開發成本最低、最具發展前景的可再生能源之一。
5000萬千瓦的巨量規模,短短5年時間跨越式發展,中國風電正是以“中國式速度”展示著“全球責任”的境界。我國政府已莊嚴承諾,“到202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將達到15%。”轉動的風機,必將在我國能源及電力結構調整中釋放出更強勁的“轉型的能量”。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