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備業或許是受經濟形勢沖擊最為嚴重的行業之一,龍頭企業三一集團也難以避免。在三一集團被逼起訴奧巴馬時,多家媒體曝出旗下三一重工負債率畸高,出貨量急劇下滑,而近日有三一重工員工向記者稱,三一重工已經將上海及另一分公司裁掉,將兩處員工集中到張家口公司。
記者就此致電三一重工宣傳部求證,對方否認了這一說法。同時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等人通過微博等多種方式向外界聲稱三一很健康,這一切均是競爭對手惡性競爭的方法。此外,記者就上述問題發短信至三一重工副總裁梁林河進行詢證,直到發稿,仍未得到回復。
銷量劇降虛實
數據顯示,9月三一銷售大幅下滑,負債上升。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下稱“中汽中心”)一份數據顯示,9月份作為三一重工主營業務之一的混凝土機械的龍頭產品泵車出廠量劇降至15臺,降幅環比高達94%,該產品的銷售額僅為5000萬元左右,可能導致三一重工主營收入出現劇烈下滑,這使得其本就緊張的資金鏈雪上加霜。
數據還顯示,今年1月至6月,三一重工混凝土泵車的累計生產出廠量為3800臺,單月平均為633臺,今年7-8月的出廠量分別為494臺和241臺,銷售額分別在17億元和8億元左右。
據公開資料,工信部委托中汽中心為生產合格證統一管理平臺。據了解,目前行業內企業一般按照發貨計劃打印合格證,發放合格證數量幾乎等同于該公司產品發貨量。機動車生產企業在機動車制造完畢且檢驗合格后應當隨車配發合格證,并通過“機動車合格證信息上傳系統”向工作機構傳送合格證信息。
中汽中心的數據同時顯示,中聯重科9月份混凝土泵車的生產出廠量為243臺,徐工機械的出廠量則為36臺,均高于同期三一重工出廠數量。三一重工副總裁梁林河則對外稱:“九月份(泵車出廠)在200-300臺之間。”
此外,三一重工半年報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30日,三一重工負債合計達到471億元,資產負債率高達66.52%,6月底財務費用也猛增到8.18億,而去年同期不過1.59億,增長414%。
應收賬款在公司營業收入中的比例達到了72.18%,是去年底的一倍多,在對方不付款的情況下,發貨量增加100%,上半年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17.47億元,去年同期為凈流入2.51億元。這說明這段時間三一重工的銷售基本上以信用銷售為主,應收賬款大幅增加,則勢必對現金流造成壓力。
另據媒體報道,除了銀行貸款之外,三一重工還密集求助信托來“輸血”。截至2012年3月31日,三一集團持有信托計劃余額合計68.48億,其中與湖南信托發行的一款單一信托計劃,余額就達68.47億。
不過記者看到三一重工高層紛紛通過實名認證的微博等方式對外聲稱這一切都是競爭對手的惡意中傷,甚至感慨惡性競爭對行業的危害太大。梁林河稱三一資金很安全,時間會證明謠言終歸是謠言,以前資金鏈斷裂的謠言盛行多時,最終破產。
向文波在微博中回應債務危機時說:“三一200多億貸款,除掉100億存款,去年到今年我們固定資產投資100多億,這些都是將來發展的堅實基礎!不論是資產、債務還是業績,三一都非常健康!資金風險從何說起?”
分公司裁撤迷局
除了財務困境問題外,還有傳言稱三一重工在不停裁員,甚至關閉部分分公司,壓縮規模。
有知情人士告訴記者,三一重工已經將上海分公司和另一分公司業務調整進入張家口公司。此前三一重工張家口園區曾有風電和重工兩塊,后來風電業務解散,部分員工并入三一重工,現在三一重工內部也面臨調整。
據匿名員工介紹,現在張家口分公司管理層對員工態度非常不好,官比兵多,想著法子趕人。曾有一名油漆工的工資算出負數,最后這名油漆工積極協調,才將工資爭取成正數。以前三一風電公司還采取了幾個生產基地工人相互調動的辦法,由于工人多為本地人,不愿背井離鄉,不愿調動的工人則被停崗培訓,只拿600元的基本工資,這也導致部分工人主動離職。
對此,記者致電該公司宣傳部負責人,對方聲稱沒有聽說此事,并表示,“沒有上海分公司這一說法。上海是一個大產業園,而非一個分公司,不可能一下子從上海搬到張家口。”
另據記者了解,三一集團在多個地方建有產業園,產業園內包含多家公司,并且各有專長,沈陽以重裝為主,上海以電氣為主,而北京產業基地可能以履帶吊為主,各個產業園區間的業務各有側重,并不重合,合并在一起的可能性較低。
如果宣傳部門負責人所言屬實,不排除只是部分調整,并沒有將整個產業園關閉,也有可能是員工異地調入張家口園區,這一策略和處理三一電氣時使用的方法如出一轍,通過讓員工背井離鄉的方法,使員工產生離意,最終自己辭職離開,達到變相裁員的目的。但該負責人拒絕透露更多的信息。
據正略均策管理咨詢合伙人劉志鵬介紹,目前我國很多裝備企業的確是在裁員,但因為裝備企業多有國企背景,裁員相對謹慎,方式也多隱晦,并不敢明目張膽地做,主要以降薪等方式使員工自己離職。
劉志鵬認為,裝備業目前最大的困難就是市場需求不足,4萬億投資導致產能擴張太快,每個企業的折舊分攤成本都很高,目前整個行業正在逐漸消化產能,估計在下一個投資高峰到來前,企業面臨的形勢將一直不會樂觀,尤其在“十二五”期間,行業不會有根本改觀,而企業要想度過難關,需要控制成本,調高產品的差異化和性價比。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