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3D新聞

    激光3D打印夢想照亮現實 前景可期(一)

    星之球激光 來源:新楚商2013-02-04 我要評論(0 )   

    衣服、鞋子、瓷器、桌子、汽車、飛機,只要你看到的,甚至只要你想到的,都能通過它變成現實。它不是童話故事里的阿拉丁神燈,也不是機器貓的百寶袋,而是一臺3D打印機...

           衣服、鞋子、瓷器、桌子、汽車、飛機,只要你看到的,甚至只要你想到的,都能通過它變成現實。它不是童話故事里的阿拉丁神燈,也不是機器貓的百寶袋,而是一臺3D打印機。

      它的工作原理是這樣的:先在電腦里建立所需物體的模型,然后把模型分成很多層的結構,用一個機器取一些原材料——現在來說一般是金屬和塑料——機器把材料融化,再和噴墨打印機一樣,將融化的材料用噴嘴噴出,打印出結構的第一層。然后是第二層、第三層……每一層逐漸疊加,當所有層都打完時,你需要的物體就出現了。

      與傳統的制造物體的方式相比,沒有冗長而又昂貴的模具制造過程,也不需要規模化的生產場地,甚至在家里就能夠輕松完成。

      這些更像是出現在科幻片中的場景,雖然還不是現實,但是正在逐漸進入我們的視野,這樣一種新的制造物體的方式,有可能會改變我們的生活。

     

      仍未“長大”

      當3D打印機能夠打印飛機、汽車、鞋子和衣服的新聞開始頻頻出現在網絡、報紙、電視等媒體上時,這個看起來高深莫測的技術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了解和熟知。

      嚴格來講,3D打印不算是新興行業,最初的技術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它發端于美國軍方的快速成形技術,與傳統成形方法截然不同,它通過電腦創建的三維設計圖將材料分層“打印”疊加,最終整體成形,因而也被稱為“增材制造”技術。

      在國內,3D打印技術多少都與清華大學存在淵源。早年清華機械系顏永年教授在日本開會時了解到快速成型技術,回國后便四處搜集資料,組織研討會。之后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時稱華中理工)、西安交大等高校便開始這方面的研究,并催生相關企業。

      這就如同投下了一顆顆種子,許多年之后快速成型技術能在中國生根發芽也得益于此,從而也就決定了中國3D打印企業的基因——高校背景。

      1992年清華大學研制出了國內第一臺快速成型設備,并在1993年成立產學研項目——北京殷華激光快速成型與模具技術有限公司(下稱殷華)。同年成立的北京隆源自動成型系統有限公司(下稱隆源)則是獨立于高校體系外不多的行業先驅。

      事實上,在中國3D打印產業版圖中,殷華代表最主要的一類企業:由從事3D打印相關技術研究的高校老師主導成立,研發費用主要來自國家科研項目,市場選擇等。

      進入21世紀,國家將快速成型制造列入高職教育的培養方案,拉開了教育界對這類設備的采購熱潮,殷華等企業獲得了成長空間。

      雖然已經過20多年的發展,但3D打印似乎仍沒“長大”。據媒體報道,截至目前,隆源已實現的銷售收入不過1900萬元,其中機器銷售不足1100萬元。

      從全球市場范圍看,據美國消費者電子協會發布的報告稱,2011年全球3D打印市場規模為17億美元,而2012年英國螺絲機械市場規模就超過10.57億美元。

      另有數據顯示,目前已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兩大3D打印機制造巨頭Stratasys和3D Systems2011年營收分別僅為1.7億美元和2.9億美元。而同年蘋果CEO蒂姆庫克的薪資福利就高達3.8億美元。

      國際巨頭尚且如此,國內的中小企業可見一斑。

     

          3D打印在武漢

      1986年,美國3D Systems公司成功研發了世界上第一臺3D打印機。

      1991年,湖北武漢,由著名機械制造專家黃樹槐牽頭成立了華中理工大學(現為華中科技大學)快速制造中心(下稱中心),研發基于紙材料的“立體打印機”。

      1994年,我國首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立體打印機”誕生于該中心。次年,該中心成立武漢濱湖機電技術產業有限公司(下稱武漢濱湖),轉化3D打印技術。

      4年后,史玉升來到中心工作,負責研發基于固態粉末材料的快速制造技術與裝備。原材料研發成為了他工作中的第一個難題。

      幾經周折,最后是通過朋友的介紹,他了解到一種名為聚苯乙烯的材料,用聚苯乙烯做測試的結果顯示,這種材料正好符合要求。

      “要知道,3D打印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技術。”史玉升回憶:“雖然研究上取得了進展,但中心學科背景單一成為研究的最大掣肘。”為破解該難題,在學校的支持下,中心開始引進機械、信息、光學、計算機、自動控制、力學、新型材料等領域的人才,并開展交叉學科研究。

      目前,快速制造中心已從最初的不到10人發展到100多人,成為華中科技大學最大的研發團隊之一,史玉升就是中心現在的負責人。

      在過去的22年里,中心先后研制出多款3D打印機。2000年,該中心研發出0.4米×0.4米工作面的基于粉末床的快速制造裝備;2003年,擴大到0.5米×0.5米,超過了當時代表國際先進水平的美國3D Systems公司;2005年以后,工作面達到1米×1米以上;2011年,工作面達到1.2米×1.2米,被譽為全球最大3D打印機。

      從2000年至今,武漢濱湖共賣出200多臺3D打印設備,單價在100萬左右,提供了上萬次“打印”服務,每年銷售額增長約為15%。

      將研發的成果迅速商業化,進而實行產業化生產,讓3D Systems公司得到快速發展,一躍成為業界巨頭,現已先后在美國的納斯達克和紐約證券交易所[微博]上市。與國內情況不一樣,他們的研究經費都由股東來出。

      而在國內,大學實驗室似乎只負責研發,他們的研究費用很大部分來自于國家的撥款,對于研發的成果能否產業化,沒有太多人關心。這也成為制約我國3D打印行業發展的一大障礙。

      “研發新型工藝與裝備需要較大的經費支持,周期也長。光靠國家的經費支持是遠遠不夠的。”對此,史玉升深有感觸。

      幾年前他在山東濟南宣傳“立體打印機”技術時,被認為是在忽悠。盡管他賣力“吆喝”,聲稱“不需要模具即能直接制作出蠟模”,可別人就是不買賬。

      正是這件事讓史玉升下定決心,“要走自己的創業之路,走與企業合作之路,走國際合作之路”。史玉升的另外一個身份就是武漢濱湖的董事長。

           這“三條路”都是為了盡快提高學術水平、搞好學科建設、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在他看來,企業技術水平的提高,也可以促進研發團隊的良性發展。生產一代、研發一代、預研一代、探索一代,是他們要堅持的產學研合作之路。

      事實上,華中科技大學快速成型機制造中心相對于其他研發中心算是走在前列,其所屬的武漢濱湖機電,早期就曾吸納過創投資金。

      “現在想來投資的人太多了,我們不缺錢,缺乏管理體制。”史玉升介紹,2012年,武漢濱湖啟動了股改,并開始了經理層的職業化。

      雖然已經很“前衛”了,但是在史玉升看來,產業化的步子還可以邁得更大。作為一家校辦企業,武漢濱湖有科研場所,缺生產空間。“天天在外面‘打游擊’,今天被漲租子的趕出來,明天去借一下別人的場地,非常艱難”。#p#分頁標題#e#

      產能不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技術推廣。加工服務沒有主動去做,連生產的3D打印材料也只能滿足自用。史玉升笑談,很多客戶都是“守”來的“兔子”。于是他開始琢磨,“該找個穩定的生產基地了”。

      近日有消息傳出,中國首個3D打印工業園將落戶武漢東湖高新區。該項目由華中科技大學主導,規劃首期用地500畝。

      據史玉升透露,“我們正在光谷選址,準備建一個大型快速制造中心,集打印設備制造、產品加工服務和材料制造于一體,以適應市場需求”。

      與此同時,武漢市發改委等部門正針對3D打印產業,進行摸底調查,擬著手編制規劃并予以扶持培育。

     

    轉載請注明出處。

    暫無關鍵詞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