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基因”局限
作為早期投資者,深創投最近從武漢濱湖實現了股權退出。之所以退出,深創投的一位負責人表示,對市場前景和教授們的經營能力均不太認可。作為華中科技大學的前校辦企業,武漢濱湖在管理體制上存在種種約束。
這種高校背景的“基因”,在3D打印產業發展的初期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國家提供的技術經費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保證研發的持續,但是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基因”就開始制約企業發展,使其不能充分適應市場規律。
“因為國內的商業環境,產品價格被拉下來了。”隆源總經理馮濤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抱怨。在馮濤看來,沒有高校背景的隆源不賺錢的原因比較復雜,這是其主要原因。他表示,隆源在一些公開招標中,經常遇到高校背景的同行,而“他們(報價)總是比我們便宜”。
個中原因不難理解,高校企業很容易獲得從中央到地方的各項政策支持,如科研資金、土地使用等,這些是市場化程度較高的隆源無法獲得的。
校辦化特色鮮明,給中國3D產業發展帶來的影響還不僅于此。另有業內人士評價中美3D打印產業表現出來的差異:“在美國搞3D,一個項目出來,一定要有經濟效益,所以在選題各方面非常謹慎。國內依托于高校形成的公司有一個缺點,很多東西都嘗試過,但是沒有最后形成一個真正能夠商業化、產生效益的結果,最后可能就是做了一臺樣機,發表一篇文章,得了一個什么獎,然后就停在那里,沒有往下走的東西了。”
除了“基因”的原因外,3D打印的材料供給也是阻礙產業發展的一個瓶頸。目前3D打印耗材有限,多為石膏、塑料、可粘結的粉末顆粒、樹脂等。由于制造精度、復雜性、強度等難以達到較高要求,國內有能力生產3D打印材料的企業并不多,它們主要依賴進口。
此外,使用3D打印機制造商品,其成本要遠高于大型企業規模化生產后均攤到每一件商品的成本。而批量生產也比3D打印產品制造速度要快得多。據報道,一個飛機小零件的“3D打印”品,價格高達2萬元。
還有制造速度。華中科技大蔡道生教授介紹,如果新研發一個新產品,單件小批量生產,用3D打印肯定比傳統開模具生產要快,但如果批量生產,3D打印速度要慢得多。“這和普通打印一樣,打印幾張紙用打印機很快,但如果印書,到印刷廠做成模板再印,快得多。”
最后是性能。業內人士坦言,由于“3D打印”采用層層疊加工藝,層和層之間的粘結再緊密,也無法和傳統模具整體澆鑄的零件相媲美;同時,每一層的厚度再薄,也是一層一個坎,外表面仍需打磨才能滿足精度要求。
這樣的現狀表明,3D打印距大規模商用,仍有漫漫路途。
前途可觀
過程漫長,但應用前景卻很可觀。
從美國消費者電子協會發布的年度報告來看,當今3D打印的市場中消費品和電子領域約占20.3%,機動車領域占19.5%,醫療和牙科領域占15.1%。他們預計隨著汽車、航空航天、醫療保健等市場需求的持續增長,市場規模到2017年可達50億美元。
其中在醫學上的應用最引人注目,因為這方面的材料最難做,費用最高。在實驗室測試中,新的骨骼替代打印材料已經被證明可以支持人體骨骼細胞在其中生長,并且其有效性也已經在老鼠和兔子身上得到了驗證。未來數年內,打印出的質量更好的骨骼替代品將幫助外科大夫用于臨床使用。
3D打印機可以做的事遠不只這些。在高級航空業和汽車制造業,3D打印已經變得越來越流行;通過3D打印機,可以用激光燒結直接制造復雜的塑料、金屬和合金元件,而不再需要工序麻煩地制作很多不同的元件去組裝它。
正因3D打印的廣泛應用和前景,政府也開始關注這個產業,并積極參與其中。
2012年12月16日,在武漢舉行的2012年增材制造技術國際論壇暨第六屆全國增材制造技術(即“3D打印”)學術會議上,工信部副部長蘇波表示,近期要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組織研究制定增材制造技術路線圖、增材制造業中長期發展戰略,推動完善增材制造技術規范與標準制訂,促進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政策的推動讓業界很亢奮,其市場規模預期也在不斷刷新,在A股市場3D打印概念股重現井噴行情,紛紛強勢漲停。同時,海外市場熱度不減。據安信證券近期公布的研報顯示,2012年以來,全球兩家3D打印機制造巨頭,Stratasys股價翻番,3D Systems股價增加了近2倍。
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預言,3D打印技術將會是掀起第三次工業革命最重要的技術之一。日益受到熱捧的3D打印機或許仍將享受一段時間的風光,但究竟其能否及何時真正改變世界,仍是未知數。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