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克星敦研究會的專家們說,對中國導彈防御建設的認識并不能僅僅基于猜想。中國反衛星試驗和反彈道導彈試驗,都與試驗之前的能力與技術建設密切相關。與反衛星試驗相似,透過試驗之前的技術與戰略文獻,也能夠預料到中國的反彈道導彈試驗。一些美國媒體表示,在中國這些試驗的技術文獻的透明度,較西方認為的程度更高。然而,其中仍存在一些關鍵差異。
首先,2007年反衛星試驗之前的技術文獻通常會避免提及應用設備或預期意圖。然而,這并不適用于中國彈道導彈防御研究。雖然反衛星和反彈道導彈領域的技術運用有大量重合之處,但在彈道導彈防御的背景下,對動能攔截的探討,不會忽略該技術的最終用途。換句話說,相關報告集中在能力的應用,而不是簡單而空洞的討論技術問題。
其次,中國國內對2007年反衛星試驗和2010年、2013年反彈道導彈試驗的反應截然不同。2007年反衛星試驗后,中國的報紙期刊文獻大都保持沉默,只是偶爾援引國外相關報道。相比之下,2010年和2013年反彈道導彈試驗的分析報道則更加直接和深入。這涉及到導彈防御試驗和反衛星試驗的差異化,強調反導試驗不會產生太空碎片。中國分析家還明確把這兩次試驗稱為“陸基中段導彈攔截技術試驗”,而不是如2007年反衛星試驗之后所用的“衛星實驗”等委婉說法。從更深的層面上來看,兩次試驗之間的彈道導彈防御相關文獻甚至互有聯系,贊美中國在反衛星試驗后僅三年內就能夠進行導彈防御試驗。
第三,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不同于反衛星試驗之后的報道,但對中國導彈防御試驗的文字描述卻與中國核試驗報道有相似之處。中國專家以大致相同的措辭,強調這只是對外界壓力和刺激的回應。在提到導彈防御試驗的作用時,中國傾向于使用“回應”或“被動”的字眼。在描述北京進行的兩次導彈防御試驗時,中國官方和非官方消息均稱試驗是和平的,是防御性的,不針對任何第三方,這是中國一貫的立場和態度。一些中國分析家把這兩次試驗與中國戰略態勢聯系在一起,稱中國承諾不首先核武器,因此“應該”擁有導彈防御能力。
第四,受反衛星試驗的輿論影響,反衛星的后續行動和下一步措施的性質尚不明確。不過,中國進行導彈防御試驗后,戰略家們紛紛提及了這件事,科學家們則致力于迅速發展的相關技術。他們討論部署時間表的細節、下個階段如何將預警衛星涵蓋進去,以及相比美國“愛國者”系統,中國導彈防御技術的先進性。甚至有人認為,這種導彈防御系統能使中國更早加入削減核武的談判,通過減少對手所實施的“戰略束縛”來增強安全感。所以,中國部署彈道導彈防御系統使自身獲得了影響力。
除學者和戰略家外,自2010年進行導彈防御試驗以來,中國科學家也在從事類似的活動。目前,中國的《空軍雷達學院學報》已經發表了有關天基預警系統、天基激光探測和導彈摧毀、光電攻擊與防御以及有關天基導彈防御的計算機模擬的相關文獻。第二炮兵部隊也發表了各種各樣的技術性文章,涉及到彈道導彈攻擊和防御技術研究。其中,有大量分析性文章表示支持發展相關技術和對策,包括發展動能攔截器和高能激光武器,以及考慮打造地區性反彈道導彈防御系統。
這些戰略、技術刊物雖然未必能夠代表中國官方的具體計劃,但是卻可以表明北京正在努力發展先進的武器系統。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文獻大多是在中國2010年導彈防御試驗后發表的,因而表明這是中國的一項長期追求,北京很可能會在未來推出新的反導系統,并進行相應的試驗。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