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調查,成都高新機械工程學院和材料工程學院等,在數據分層軟件、成型軟件等領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研究開發和人才培養成果;四川大學和西南交大則在3D打印應用技術方面有實踐經驗,新材料產業則正是成都的優勢主導產業。
“材料在3D打印技術產業鏈條中恰恰是最關鍵的環節。”王強稱,盡管3D打印技術實現產業化仍需時日,但成都已經具備了“搶跑”的產業基礎,在材料和航空航天領域都有較大的突破空間。
據悉,今年1月底,中國3D打印技術產業聯盟已與成都雙流縣達成意向,擬共同出資5億在雙流建設3D打印技術產業創新中心,向成都及周邊地區的電子、汽車、機械設備等企業推廣3D打印技術。同時,四川大學也正積極與一家本土企業合作,準備利用3D技術研發打印水陸兩用汽車。
而隨著成都首批重大產業技術路線圖及相關產業研究報告的出路,成都無疑將刮起一股更為迅猛的3D打印產業布局熱潮。
在國內,北京已建立“中國工業設計技術服務聯盟”,整合了國內外39家從事打印技術的機構,培育設備供應企業。其中一家企業已推出萬元級3D打印機,2012年產品銷量達3000臺。
在陜西,已成立了三維打印產業聯盟,其發展重點為低價位3D打印設備及醫療3D技術,并面向航天、超高飛行器方面作陶瓷材料的超前研發。
在南京,正在規劃以企業為基礎平臺,聚集江蘇省內的高校資源,籌建省級“3D打印協同創新中心”、“3D打印技術研究院”、“3D打印服務體驗中心”等。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