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武漢激光產業可謂利好不斷,武漢東湖高新區擬設10億元激光產業基金,國內最大的激光產業基地籌建正式拉開序幕,作為國家激光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成員、國內激光龍頭企業華工激光卻缺席了。
日前,華工科技常務副總裁閔大勇坦陳當時缺席的情由,華工激光已經過了花錢買地蓋房子的階段(當然也不可看輕其他公司有這種需求),更希望投錢從技術層面抱團并購。3年內必將并購海外公司,全面進軍國際市場。
激光產業應百花齊放
6年前,武漢最大的三家激光企業——華工科技、楚天激光、團結激光欲“合三為一”,一舉成為國內最大的激光企業航母。盛況卻陡然生變,楚天激光于當年底打了退堂鼓,華工科技與團結激光也于2011年“分手”。華工激光已無意并購重組,而是苦練內功,埋頭加速技術融合與內部調整。高端人才閆大鵬,紫外激光器專家徐進林先后加盟,終結了中國在高端紫外激光器領域研究了近三十年、無法產業化的問題。
如今回望那次并購,我個人覺得,主要是因為技術融合不夠,企業整合未達到預期。我更傾向于激光業百花齊放,不要為了擴大規?;蛘加惺袌龆①徶亟M,否則事與愿違。
以鋼鐵業為例,鋼鐵規模大,但存在同質化、產能過剩、競爭無序三種情況,導致國家競爭層面的損失很大。今年1月,工信部就推進企業兼并重組發布指導意見,提出鋼鐵行業到2015年,前10家鋼鐵企業集團產業集中度將達到60%左右。毫無疑問,鋼鐵產業的整合重組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激光產品并不是固化的,激光產業雖有同質化因素,但不能籠統地說整合,更不要硬性地兼并重組。如果硬性地將同質化的東西整合到一塊,不利于新技術發展。而且,激光業不存在過剩問題,目前還處于高速發展階段。因此,有實力的企業從戰略布局、完善產業鏈、打造核心競爭力(技術融合)角度并購重組,倒是不錯的選擇。
值得注意的是,有了技術做支撐,所有新的市場開拓都是基于不斷發現新的應用領域,激光產業也不例外。一個七八人的激光公司,可以專注一個新領域,規模即便做不大,也可以做專做強。就我所知的歐美一些頂尖激光公司就是這樣的。
目前,華工激光從上游激光器到下游激光先進精密微細加工裝備、大功率數控激光加工系統、激光再制造系統,形成完整的產業鏈。以后將重點發展到快速提高以應用為基礎的集成能力,在汽車、高端裝備等應用領域打造核心競爭力,并延伸產業鏈。
那么,激光產業還有哪些新的應用領域與增長潛力呢?國航空、海洋裝備等都有激光技術的高端應用,特別是飛機制造的零部件,大約有70%應用了激光技術,但是在飛機制造結構件激光快速成形技術尚處于研究階段,還未找到成熟穩定的應用方向,更未大規模大批量生產。
從國防防御的角度來說,激光武器的研究與應用也亟待加強。過去,巡洋艦、航母等通過反導系統攔截來襲導彈,如果存量武器用完了怎么辦呢?激光武器以光速精準盯住來襲目標,目標是跑不掉的,只要激光燃料充分,不用擔心“火藥”不夠。
得益于過去幾年的技術融合與應用開發,華工激光在船舶激光切割焊接技術試驗,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將來或可研制激光鉆井代替傳統鉆井,服務于石油鉆井平臺的應用。
激光業戰略支點意義更大
就全國的激光產業來說,除了深圳大族激光與華工激光可匹敵外,其他激光企業完全都不是一個層級。就光谷的激光產業來說,盡管擁有大小激光企業50余家,激光產品占國內市場份額一半以上,居全國第一,但是群雄混戰的無序競爭局面仍存,同質化東西仍太多。我并不太滿意這種發展現狀。最近10年,借助區位優勢,華南等國內發達地區在激光應用市場的競爭力遠遠領先于武漢。
拓展激光應用市場顯得尤為重要。借助于光谷的品牌效應,光谷的一些激光公司也試圖加快激光應用方面的發展。楚天激光轉向激光醫療、激光文化領域,打造娛樂表演的激光主題公園,很有眼光。團結激光尋找加工服務的細分市場模式。他們都開始走自己的特色之路,做自己的細分市場。
不過,不可忽視的是,未來激光產業的競爭還是核心技術的競爭。激光產業要立足于占領技術制高點,加強在光學、電子、機械等領域的應用水平,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放大規模效應,如此才有可能形成千億產業。任何一個產業,如果盲目追求產能,終究會付出代價。激光產業代表了我國先進科技水平,其戰略支點意義非常大。華工激光先做好激光器,在核心技術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所以發展后勁更足。
此外,顯示、芯片產業對激光產業有帶動作用,但我國一直受制于人。我想,在制定光谷的激光產業規劃并扶持方面,政府是否可以設計做激光器芯片呢?哪怕是前期不賺錢,政府也應加大投入,牽引兩個產業發展。
中、美、德將三強鼎立
縱觀全球,激光產業已經形成美國、德國、日本三強鼎立的局面。實際上,日本在激光精密加工系統領域的領先,得益于其數控機床技術較好嫁接到激光產業。
不過,直覺告訴我,大概5年左右時間,中國將取代日本,在激光產業與美國、德國形成新的三強鼎立的格局。因為中國的激光市場最大,發展速度快,機床等相關技術也快速提高,對激光產業的牽引力比較大。
遠征國際化,應是當前中國激光公司需要考慮的問題。其實,早在2000年之初,華工激光就制定國際化戰略,并成功并購澳大利亞的法利萊公司,初次試水國際化。用歐美品牌,較好打開國際市場局面,并彌補公司的技術短板,現在發展很好。
13年來,國內激光產業涉足國際并購的大手筆唯此一例。當然,放到整個中國企業國際化的大背景下,中國公司面臨的挑戰與困難并不小。我感覺,走在前列的要數華為與聯想。為什么呢?這與行業特征密不可分。因為聯想的電子產品大多是標準化的,走出去的成本相對低些。而中國通信市場發展最快,華為作為技術領先者,產業規模非常大,所以能投錢“砸”市場,華為國際化戰略首先是占領歐美市場制高點。加之,通信市場具有相對固定的解決方案,服務成本相對低些。
但是,激光產業以產品為載體提供增值的科技服務,又很難通過國外代理商來實現。加之產業規模小,走出去的成本太高。所以,我個人不建議激光公司盲目地走出去。以華工激光為例,過去3年,我們奉行穩扎穩打的國際化戰略,先后在泰國、越南、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設立七八個辦事處,做好本地化。為什么要選擇這些地方呢?因為東南亞地區離國內市場近,我們的產品有價格優勢,而且更易得到文化認同。
當然,下一個3年,我們為綜合實力進入世界激光產業第一方陣而努力,在國際化征途中會變得更加積極主動,我們在做好本地化基礎上,必將并購海外公司,全面進入國際市場,真正變成一個綜合實力在全球具有影響力的激光公司。需要提醒的是,我們的并購,不是著眼于規模,而是著眼于技術層面。歐美一些小公司如果擁有先進激光技術,并購的代價也不大,更有利于本地化??紤]長遠、堅持、專注、做出特色,才是我們的宗旨。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