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軌道交通新聞

    科技日報:中國光谷,打造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園區

    星之球科技 來源:科技日報2013-08-02 我要評論(0 )   

    《科技日報》 2013 年 8 月 2 日 第 10 版 25 年的發展歷程中,光谷始終堅持創新創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初步形成了光電子信息產業為主導,生物醫藥、新能源環保、高端...

     《科技日報》201382日 第10 

     

     

    25年的發展歷程中,光谷始終堅持創新創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初步形成了光電子信息產業為主導,生物醫藥、新能源環保、高端裝備制造、高技術服務業競相發展的“131”產業格局。2012年,光電子信息、生物、高科技服務等主導產業增長30%以上。高技術服務業達1002億元,成為高新區第二個千億元產業。光谷生物城躋身全國生物產業基地前三甲。

    720,東湖高新區正式發布《2012東湖高新區創新發展報告》。報告從創新成果產出、創新平臺搭建、企業創業成長、創新經濟發展、創新環境營造等方面充分展示了東湖高新區2012年取得的豐碩成果。

    2012年是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的第三年,也是示范區各項建設工作縱深推進的關鍵之年。這一年,國務院批復同意《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武漢市出臺《促進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創新若干意見》(外界稱“黃金十條”),示范區經濟規模繼續保持30%的快速增長,企業總收入突破5000億元,在光通信、激光、數控機床等領域誕生了一批國內外領先的創新成果,移動互聯網、3D打印、生物質能等新興產業加速培育,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新型孵化器和加速器、天使投資等蓬勃發展,人才特區、資本特區建設不斷深入,企業“創業-成長-壯大”的內生機制持續強化,自主創新能力、經濟產出能力、示范帶動能力大幅提升,鑄就了示范區創新發展不竭動力。

    中國第二大智力密集區

    武漢東湖高新區集聚了42所高等院校、56個國家、省部級科研院所、60名兩院院士、20多萬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和80多萬在校大學生,是中國第二大智力密集區。

    中國第二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

    1984年,籌建東湖技術密集經濟小區;1988年:東湖高新區創建成立;1991年:被國務院批準為首批26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之一;2001年:被原國家計委、科技部批準為國家光電子產業基地,即武漢·中國光谷;

    2009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是全國105家高新技術開發區中特批的三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之一(北京中關村、武漢東湖、上海張江);

    20114月,中組部和國務院國資委確定武漢未來城為四家全國“中央企業集中建設人才基地”之一(北京、天津、杭州、武漢)。

    塑造特色產業集群

    25年發展歷程中,光谷始終堅持創新創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目前,已累計注冊企業2.37萬家,其中世界500強企業61家,上市公司32家,新三板掛牌企業21家。今年一季度新注冊企業800多家,平均每天注冊企業9家。初步形成了光電子信息產業為主導,生物醫藥、新能源環保、高端裝備制造、高技術服務業競相發展的“131”產業格局。已建成或正在建設光谷生物城、光谷未來科技城、光谷東湖綜合保稅區、光谷中華科技產業園、光谷左嶺產業園、光谷中心城、光谷現代服務業園、光谷佛祖嶺產業園。

    東湖高新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速。2012年,光電子信息、生物、高科技服務等主導產業增長30%以上。高技術服務業達1002億元,成為高新區第二個千億元產業。光谷生物城躋身全國生物產業基地前三甲。

    ■光電子信息產業

    代表國家參與全球光電子產業競爭的主力軍。誕生了中國第一根光纖,中國第一個光傳輸系統;已建成我國最大的光纖光纜研發生產基地、我國最大的光電器件研發生產基地,我國最大的激光產業基地;其中光纖光纜生產規模全球第一(年產光纖7000萬公里;激光企業200多家,市場占有率連續11年超過50%);擁有我國光電子領域唯一的國家實驗室——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在光通信、激光、集成電路、光顯示、半導體照明、地球空間信息等領域,在國內具有較強競爭優勢。

    代表性企業:

    烽火科技集團:武漢郵科院是中國光通信的發源地,其下屬公司烽火科技是目前全球唯一集光電器件、光纖光纜、光通信系統和網絡于一體的通信高技術企業,主導制定了4項國際通信標準。2012年完成銷售額168億元;

    長飛:光纖拉絲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光纖銷售規模全球第一,2012年年產值70億元;

    光迅科技:光電器件市場占有率排名全球第七名;

    華工科技:中國最大的激光設備制造商,汽車頂蓋激光焊接工藝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武漢銳科:自主研發和生產的高功率光纖激光器打破了國外少數公司的產品價格壟斷和技術封鎖。

    ■生物產業

    武漢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即光谷生物城)2007年經國家發改委批復,是高新區以“千億產業”思路建設的第二個國家級產業基地。在全國26個生物產業園區中,2012年光谷生物城被權威評級機構BioInsight評為全國“最佳生物產業園區”第三名。

    重點圍繞生物醫藥、生物農業、醫療器械、生物制造、健康服務和生物能源六大領域,建設生物創新園、生物醫藥園、生物農業園、生物制造園、醫療器械園、醫學健康園等6個專業園區。

    2008年底,光谷生物城開工建設。近五年來,引進和培育各類企業#p#分頁標題#e#469家,其中,世界500強企業9家,(包括輝瑞、賽默飛世爾、拜耳作物、費森尤斯等)、3家央企(國藥集團、中國農業發展集團、中國種子集團)、1家跨國企業(柏林化學)落戶,上市企業11家。

    引進海內外高端生物人才團隊244個和院士項目10個,18人入選中組部“千人計劃”,占湖北省生物領域“千人計劃”一半。

    2012年,生物產業實現收入401.12億元,同比增長32.78%;今年上半年,實現收入258.62億元,同比增長35.45%

    涌現一批世界領先的成果

    在光通信三超領域(“超大規模、超長距離、超高速率”光傳輸)處于世界領先水平;

    我國首臺萬瓦連續光纖激光器,中國成為繼美國后世界第二個掌握此技術的國家;

    高端數控系統打破發達國家技術封鎖;

    國際領先的植物提取人血清白蛋白技術,全國首例水稻表達人血白蛋白產業化;

    全球首次商用可控制可定位膠囊內鏡機器人系統;

    全球首條萬噸級生物質燃油生產線正式投產。非糧生物質液體燃料技術國際領先;

    國內工作幅面最大的3D打印裝備;

    光谷企業累計主導創制國際標準10項、國家標準145項;

    2012年專利申請量達到10365件,占武漢市專利申請量的43%

    在科技部公布的全國高新區評價中,東湖高新區綜合實力居全國第4位(北京、上海、深圳),技術創新能力排名第2位(北京)。

    體制機制創新熱潮涌動

    ■人才特區

    近四年來,高新區累計投入專項資金7.64億元,圍繞特色產業,吸引海內外高層次人才4500多名、人才團隊1500多個,173名國家“千人計劃”頂尖人才、5000多名博士在企業創新創業。四年企業工作的博士增加量超過前二十年總和的1.5倍。

     ■資本特區

    ——集聚21家銀行分支機構,12家科技支行,成為全國高新區科技支行最集中的區域。

    ——集聚股權投資機構200多家,匯聚200多億股權投資資本,是中部風險投資最活躍的區域。

    ——集聚上市公司32家,新三板掛牌企業21家,資本市場累積融資超過500億元,是全國高新區上市公司最密集的區域之一。

    ——集聚武漢光谷聯交所等8家交易所,累計交易額超過5000億元。光谷聯交所是全國四大產權交易機構之一。

    ■政策特區

    1.出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創新的“黃金十條”:共有10條政策,其中核心的有2條:一是科技成果處置權改革;二是允許和鼓勵科研人員留崗創業、轉化成果。

    2.國務院批復的三項財稅政策試點:研究開發費用加計扣除;職工教育經費稅前扣除;股權獎勵個人所得稅分期繳納。

    ■創新創業平臺

    1.組建6家企業化運作的新型產業研究院:建設了武漢光電、生物、新能源、智能裝備、導航與位置服務、地質資源環境等6個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并按產業需求實行市場導向、企業化運作、可進可出的運行機制。

    2.組建35家協同創新的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包括光纖接入、地理信息系統、激光加工、光纖材料、重型機床、紅光高清等6家國家級產業技術創新聯盟。

    3.建設25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其中國家級8家,總面積220萬平方米,在孵企業2000家。

    光谷努力的方向

    ——在光電子、生物、地球空間信息及應用服務等領域形成若干個擁有技術主導權的特色產業集群;

    ——形成有利于創新創業的體制機制體系和環境;

    ——到2020年,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將實現企業總收入30000億元;

    ——成為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園區,享譽世界的“光谷”。

     

     

    轉載請注明出處。

    暫無關鍵詞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