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間美國NFIRE衛星與德國TerraSAR-X衛星使用激光終端成功進行了太空寬帶數據傳輸。距離5000公里的兩顆衛星建立了光學鏈接,并以5.5 Gbit/s的數據傳輸速度完美地實現了雙向操作。此數據傳輸速度相當于每小時傳輸20萬張A4文件或400張DVD。
運行在地球低軌道的美國衛星NFIRE與德國TerraSAR-X衛星每天會相遇幾次,在它們相聚時可以建立最長達20分鐘的激光鏈。在相距5000公里時速25000公里的兩顆衛星之間進行精確的激光通信絕非易事。這就相當于瞄準高空飛行飛機的一扇窗戶并進行跟蹤。
激光終端由Tesat-Spacecom, Backnang(德國)公司開發和制造,小巧而高效。采用現代高靈敏相干傳輸技術的激光終端可以抵御太陽干擾,因此激光鏈不會因為陽光的影響而降低品質。這種終端的開發由德國經濟與技術部經由德國航天局發起,德國國防部倡議和美國國防部合作進行在軌試驗。
按照與德國航天局簽訂的合同,Tesat-Spacecom公司正在開發下一代激光終端,用于對地靜止軌道(GEO) 中繼衛星間的遠距離鏈接,例如德國國家衛星通信任務。使用這樣的GEO中繼衛星,可以在地球低軌道衛星或其他科學任務(月球或火星任務)之間建立數據鏈,這樣就不用再使用另外的二級地面站進行數據傳輸。
Tesat-Spacecom公司與美國通用動力公司下屬的通用動力先進信息系統公司合作執行此計劃。通用動力先進信息系統公司專門從事美國C4ISR防御與太空應用系統的開發、生產、集成與運行。
激光通信的原理
激光通信的原理與普通的無線電通信相類似。所不同的是,無線電通信是把聲音、圖像或其他信號調制到無線電載波上發送出去,而激光通信則是把聲音、圖像或其他信息調制到激光載波上發送出去。激光通信可分為地面大氣通信、宇宙空間通信和光學纖維通信。
在較好的地面氣候條件下,可以實現幾十公里至上百公里間的定點激光通信。但是激光束一旦受到大氣中云、霧、煙塵等因素的影響就會受到衰減和起伏擾動,使通信距離和通信質量都受到很大影響。為了克服激光地面大氣通信的上述缺點,很多國家作了很大努力,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這種通信系統中,載有通信信息的激光束沿著直徑小于0.1毫米的優質光學纖維波導傳輸,從根本上排除了大氣中各種衰減和干擾因素的影響。
在地球大氣層外的宇宙空間,激光束基本上不受任何衰減和干擾影響,因此可實現極遠距離間的定向通信聯系。人造衛星和宇宙飛船之間的激光通信系統正在研究過程中。
利用激光的高定向、高亮度以及可沿空間不同方向和不同位置進行精細掃描的特性,人們可實現激光傳真通信,即把圖片、文件、樣本、字跡等信息,通過激光束的掃描作用而轉變為被調制了的電信息發送出去,在接收端通過解調制作用和顯示設備,再把所傳遞的圖像信號復現出來。
基于定向激光束掃描記錄和掃描檢測的原理,人們還制成了商品化的視頻錄像盤,利用一張普通唱片大小但卻是特制的塑料膜盤,可記錄約1小時左右的電視節目或錄像節目,然后借助激光檢測設備,把塑料膜盤錄下的節目隨時在電視機上復映出來。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