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金屬鈑金新聞

    “創新2.0”時代:武漢光谷先行探路

    星之球科技 來源:《支點》2013-09-16 我要評論(0 )   

    作為中國三大自主創新示范區之一,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簡稱:中國光谷)已經形成國內最大的光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全球首臺71英寸LCOS激光顯示器、世界紅光NVD高...

            作為中國三大自主創新示范區之一,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簡稱:中國光谷)已經形成國內最大的光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全球首臺71英寸LCOS激光顯示器、世界“紅光NVD高清視盤機”等一大批創新成果在這里誕生。

     

      與北京中關村、上海張江兩大自主創新示范區相比,中國光谷仍有較大的差距。但中國高新區協會理事長張景安卻堅信光谷是中國自主創新最具希望的代表,甚至認為光谷引領世界是早晚的事。

     

      業界為何如此看好中國光谷未來的發展前景呢?本刊記者最近走進中國光谷,選擇“老、中、青”三家典型自主創新型企業,探尋企業創新源源不斷的內動力。

     

      “放松技術就會徘徊”

      本月10日,武漢中地數碼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地數碼”)將在西安舉辦MapGIS(地理信息系統)二次開發研討會,目的是讓創新技術服務于用戶,并培訓一批適應GIS研發運用的人才。

     

      目前,中國有10個產業集群被科技部認定為首批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中國光谷地球空間信息及應用服務創新型產業集群入選,中地數碼就是該集群的核心企業。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從“神一”到“神十”的飛船返航搜救系統,都烙下了中地數碼的印跡。

      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公司就成功自主研制出“彩色地圖編輯出版系統MapCAD”,結束了中國千百年來傳統手工制圖的歷史。

      “這項技術的突破讓過去需花幾百萬元引進的國外系統,如今只需花費幾萬元就能完成,且自主系統性能還比國外的好。”中地數碼總裁助理、國土事業部總經理徐凱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稱。

      他說,這項誕生在光谷的技術創新,對中國空間地理信息產業做出了巨大貢獻。過去,中國人對礦山的階段性分布圖均采用國外技術繪制而成,自創的MapGIS技術避免了國外窺探國內礦業資源的可能。

      本世紀初,面臨著全球通信、互聯網等行業企業的競爭壓力,這使得很多人對于地理信息企業未來發展存在擔憂。該產業同行或被收購,或紛紛轉行,僅中地數碼存活了下來。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為何最后的勝出者是中地數碼呢?

      “如果放松了對技術的創新,那么我們就會徘徊。”在中地數碼,徐凱時常聽到這樣的話,“對于一個高新技術企業而言,技術是生命,創新是靈魂。”目前,中地數碼科技人員占公司比例達95%,科研經費約占總投入80%。

     

      從最初誕生MapCAD到今年領先于全球的MapGIS IGSS共享服務平臺,光谷已成為世界GIS產業創新的核心區。

     

    人才改寫產業版圖

     

      技術創新,離不開人才的支撐。

      距離中地數碼直線距離200米開外,葉毅曾兩度入選中國光谷“3551海外人才引進計劃”。他是風脈(武漢)可再生能源技術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

      他說,公司在處理高程數據(地形數據)時,會運用到中地數碼的軟件系統,“光谷產業配套體系的完善,讓我深信回國創業定能成功。”

      這家創辦于2009年的服務新能源行業的公司,不僅讓風過留痕,掌握風的速度、能量等各項參數,還能為風“把脈”,準確預測未來幾天的風力發電效果——而這將涉及前期選址、設計、科研等工作。

      “為一家能源企業打造全生命周期一站式技術服務,在中國,我可以肯定地說,僅我們一家。”葉毅自豪地告訴本刊記者,稱“這項服務能讓風力發電站提高至少7%的容量系數,每年能帶來2.34億元的直接效益。”

      2009年,葉毅在美國一家風力及太陽能發電公司任高管,該公司在能源行業位居北美第一、全球第二。與此同時,來自武漢的葉毅獲悉家鄉正推出“3551人才計劃”,全力打造光谷“人才特區”。

      此時,光谷正著力打造全國新能源環保產業高地。葉毅也進入了光谷的視線,他的歸來將讓中國在功率曲線測試和風電場后評估技術上的空白得以彌補。

      葉毅回憶稱,當年經過兩度回國與東湖示范區溝通,示范區給了他許多政策支持及創業建議,這讓他倍感溫馨。企業在注冊時,光谷還給他送來了“大禮包”,公司剛成立就成為武漢市首家同時享受“雙零”優惠政策(即“零費用”、“零首付”)的企業。

      “我們將用5年時間打造國內第一品牌,到2023年將代表中國站上世界舞臺。”葉毅心懷遠大目標,并透露明年上半年,將有一項世界級的創新在光谷誕生。

      借助“千人計劃”、“3551人才引用計劃”等政策,光谷人才集聚效應突顯。世界級納米專家王肇中來了,激光行業領軍人物閆大鵬來了,探測癌癥的先行者孫小蓉來了數百名高端人才攜“獨門武器”登陸光谷,正在改寫全國乃至全球產業版圖。

      “創新1.0是以企業、政府為核心,為用戶生產市場產品及公共產品。” 葉毅認為,現在到了創新2.0時代,是政府以企業為中心、企業以用戶為中心的服務型社會。不論是政府還是企業,唯有創新才有發展。

      顯然,在創新2.0方面,光谷已邁出了實質性步伐。輕裝上陣剝離“贅肉”

     

      在光谷,一批有著逾50歲高齡的“武”字頭老企業,通過體制機制創新,不僅重新煥發活力,還引領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武漢重型機床集團公司(簡稱“武重”)就在這里。少年武重靠仿制前蘇聯重型機床起步。但步入市場經濟時代,“共和國長子”的光環逐漸暗淡下來,面對殘酷的市場競爭,武重開始為生存而戰。

     

      在最艱苦的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許多老企業半死不活,但武重通過體制機制創新,不僅活了下來,還給全國提供了自主創新的樣本。

     

      一位武重退休老員工向本刊記者回憶這段歷程時感慨頗多:武重雖小,但五臟俱全。2000年前,武重是個有著環衛和社會治安、醫院、幼兒園等各類服務的小社會。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武重主動剝離“贅肉”,輕裝上陣,裁員過半,僅留核心技術人員,并專攻重型和超重型機床市場。也就是在2000年,武重告別“九連虧”,實現125萬元的盈利。

     

      此外,近年來武重還啟動了技術轉化機制,成立數家相關子公司,企業技術中心與各子公司以技術合同為基礎,調動各廠生產積極性。“這縮短了產品研發周期,提高了技術創新的時效性。”

     

      “有些技術難題企業攻克不了,我們請來院士,實現科技與經濟‘兩張皮’融合的新樣本。”他舉例詳解,去年,武重就把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段正澄的“家”搬進了企業,讓頂尖科技找到了落腳點,研發出“重型七軸五聯動車銑復合加工機床”,一舉填補國內空白。#p#分頁標題#e#

     

      隨著2007年底整體搬遷至光谷,武重對原有老設備升級換代。2010年,武重新廠全面投產,目標到2015年銷售收入突破100億元,實現“再造一個新武重”。

     

      武重走出漂亮的“V”字形曲線靠什么?唯有適應市場需求,不斷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如今,光谷以武重為龍頭的高端裝備制造業,不再僅滿足國內市場需求,“中國創造”的產品遠銷歐美等裝備制造業強國,實現了“自己的飯碗主要要裝自己生產的糧食”。相關鏈接:專家點評

     

      鄒德文(湖北省委黨校副校長)

      技術是生命,創新是靈魂,中地數碼據此走出了一條自主創新的中國GIS發展之路。中地數碼的成功主要有三點:一是立志自主創新,核心技術是花錢買不來的,外企不會輕易放棄由壟斷技術帶來的壟斷利益,只有自主創新,才能打破技術壟斷,才能不受制于人,才能保護好本國的國家利益;二是找準創新的路徑,創造新一代開發模式,搶占制高點,占領產業鏈的高端;三是持續創新,并形成了持續創新的科技人員隊伍(科技人員占95%)和科研經費投入機制(占總投入80%),成為全球最全GIS解決方案的平臺供應商。

      張燕生(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中部地區的大城市帶和西部大城市帶要崛起,需要更多的白領和金領等全球化人才。人才推動創新的趨勢將徹底改變中國經濟和社會未來發展的面貌。現在講研發、創新、創意、設計,就是對知識和技術前所未有的需求。如今,全球知識積累、人才集聚、創新成果集中在什么地方?應該仍然是美國、日本和歐洲的大三角地區。

     

      中國要走向創新,就需要發展先進的技術,就會有更多的國內人才到世界各國留學,今后將有越來越多的研發中心、信息中心、人才中心建立,這些海歸人才讓中國緊跟世界知識積累和技術進步的步伐。

     

      秦尊文(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

      經濟學家熊彼特是創新理論的奠基人。他認為只有實現創新,才能打破經濟低層次均衡狀態,躍進到高層次的均衡水平,使經濟獲得向前發展的動力。后來的創新理論就分成了兩個分支學科: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武重集團的創新機制涵蓋的五大體系,實質上可以歸并為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武重走出漂亮的“V”字形曲線,靠的就是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

     

      新制度經濟學認為,制度變遷決定技術創新,而不是技術創新決定制度變遷。目前我國自主創新的首要問題仍然是制度創新,通過制度創新促進技術創新,通過制度創新與技術創新的協調互動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經濟結構調整,以及在此基礎上的經濟持續穩定增長,這是建立創新型國家和創新型城市的現實選擇。武重由戰略管理層、管理操作層統領新管理體制創新,保證創新決策的科學性與權威性。武重實現再造,讓人們豎起了“V”形手勢。

     

     

    轉載請注明出處。

    暫無關鍵詞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