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金屬鈑金新聞

    中國全面突破激光關鍵技術 成功研制大功率激光器

    激光制造商情 來源:中國科學報2013-09-25 我要評論(0 )   

    談及專業問題,談及目前的團隊構建和未來的發展設想,北京空間機電研究所空間激光探測專業總工程師鄭永超樸實平和的話語中,透露著無比的激情和自信

     “激”越夢想“光”澤天地

     

      記北京空間機電研究所空間激光探測專業總工程師鄭永超

      談及專業問題,談及目前的團隊構建和未來的發展設想,北京空間機電研究所空間激光探測專業總工程師鄭永超樸實平和的話語中,透露著無比的激情和自信。

      近年來,北京空間機電研究所積極開展高端人才的引進工作。2011年,鄭永超是北京空間機電研究所重點引進的高端人才之一。

      剛進入北京空間機電研究所時,鄭永超面對的是5個人的隊伍和近乎為零的研究基礎。但經過短短2年的發展,現在的團隊已經有了相當規模,承擔了多項國家重點工程任務,研制成功了多臺套空間激光裝置,不僅使北京空間機電研究所在空間激光專業實現了跨越式的突破,而且成為國內空間激光專業有重要影響的研究團隊,創造了令國內同行驚訝的專業成長速度。

     

      艱苦中歷練與騰飛

     

      鄭永超來自河南,1983年7月從成都電訊工程學院(即后來的電子科技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到當時的電子工業部(即后來的中國電子科技集團)下屬中原電子技術研究所工作,長期從事激光技術及其應用、光電整機與系統工程研發工作。

      激光是上世紀60年代最偉大的發明。激光因其獨特的性能被廣泛用于國家的經濟、國防、民生、科研建設,發揮著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這為專注于技術報國的鄭永超提供了廣闊的發展天地。

      剛分配工作時,鄭永超所在的單位剛從山溝溝的基地搬遷到河南小城駐馬店。當年剛20出頭的鄭永超意氣風發,絲毫不喊苦、不喊累,把艱苦的環境當成了對自己的一種歷練。多年后的今天,回憶往事,他對這段珍貴的經歷依然記憶猶新,“艱苦是珍貴的人生精神財富”。

      激光測距、激光定位、激光跟瞄、激光雷達等是激光技術應用的重要方向。鄭永超孜孜以求、奮發努力、不畏艱辛,從最基礎的工作做起,逐漸在行業內脫穎而出。在“九五”期間,鄭永超主持完成了國內首臺機載激光三維成像雷達研制,實現了國內激光雷達重大技術突破,填補了國家空白,被選為中國激光四十年標志性成果,推動了中國激光雷達技術進入快速發展的新時代。其后,他先后主持完成了十余項各應用領域的激光雷達研究研發項目,逐步奠定了其國內激光雷達和光電系統知名專家的學術地位。

      得益于長期涉足于多領域的高強度的科研工作和早期系統工程的訓練,鄭永超的專業技術能力、系統設計能力、工程經驗、知識架構得到了快速提升,他的研究向更廣闊、更前沿的領域拓展。激光技術在天基平臺、臨近空間、機載平臺、機動平臺上的應用,目標探測、激光與物質的作用和效應一體化等,都成為他研究的課題,在激光相控陣、合成孔徑、相干測風等方面,他也收獲了豐碩的研究成果。

      同時,鄭永超也在思考、探索激光技術的戰略層面問題。他在國內較早關注到激光的空間應用問題,提出了建立空間激光專業概念,并主持研制成功了多個型號的空間激光載荷,是國內空間激光專業的倡導者和開拓者之一。他的學術觀點和獨到見解得到了國內同行的專家的高度認可。他提出的發展中國空間交會對接激光雷達的技術途徑、發展策略、研究階段等觀點,成為指導我國空間交會激光雷達研制的重要文件。

      多年的工作生涯中,鄭永超先后擔任了項目組長、專業組長、項目總師、研究部主任、研究所副總工、科技委主任、集團科技委委員等職務。同時,因其在中國光電子技術,特別是激光雷達和空間激光專業等方面的重要貢獻,鄭永超多次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榮獲市勞動模范、五一勞動獎章、國務院特殊津貼等榮譽。

     

      投身航天事業

      早年間,鄭永超就在開展激光雷達等方面的研究,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業內已經形成了很好的影響力。與航天結緣,可謂是水到渠成。

      國家載人航天工程啟動后,專家組了解到國內也有人在做激光雷達研究,就開始考慮是否可將激光技術應用于飛船交會對接。鄭永超進入了專家組的視野。為此,鄭永超曾多次向工程總師等領導匯報空間交會對接激光測量雷達技術和相關方案。1998年起,鄭永超開始了我國空間交會對接激光雷達的任務論證,并主持完成了我國神舟飛船交會對接激光雷達方案論證與設計、關鍵技術攻關、原理樣機和工程樣機研制、型號樣機研制。在神舟飛船(八號、九號、十號)與天宮一號的交會對接任務中,激光雷達發揮了重要作用。

      2001年,鄭永超承擔了我國實踐七號衛星主載荷即衛星激光探測系統的研制任務。鄭永超肩負使命,勇于擔當,迎難而上,組織了近百人的隊伍進行攻關。

      “航天型號產品的研制,對細節的追求、對技術深層次的要求都非常高,對可靠性的要求近乎完美。需要每個人員都懷揣奉獻、協作、包容的心,沒有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奉獻、特別能攻關、特別能戰斗的精神,是干不出來的。”鄭永超說,這次任務給了他自己學習、練兵的機會。

      任務研制剛開始時,鄭永超所負責的部分總是落后。但鄭永超不氣餒,而是咬牙扛著。這種拼搏精神感染了整個團隊,也感動了機關領導和總體單位。在衛星總體單位的指導幫助下,到任務后期,鄭永超已經后來居上,保證了型號研制任務的圓滿成功。一位高層首長在慶功會上用“一步登天”評價這一壯舉。

      實踐七號衛星雖然設計的壽命要求是3年,但事實上,目前這個衛星還在天上服役,遠遠超出了設計壽命期限。

     

      為了“光澤天地”

      2011年5月,鄭永超作為高端人才之一,被引進到北京空間機電研究所。

      北京空間機電研究所是我國最早從事空間技術的研究單位之一,也是我國空間光學載荷的專業和主導力量。研究所集設計、制造、總裝、試驗、測試于一體,致力于航天器回收著陸技術、空間光學遙感技術、火工裝置技術、空間激光探測技術、航空光學遙感技術、復合材料結構成型技術的探索與研究,為國民經濟建設、國防建設,以及為實現中華民族騰飛的夢想都作出了重大貢獻。

      激光技術從出現以來,將其應用于空間活動就成為發展的重點方向。“中國也應該盡快發展這項技術。”鄭永超意識到,隨著我國航天事業的深入發展,航天激光技術必將擔當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在許多科研和工程任務中,空間激光技術是唯一手段,空間是激光發揮威力的最佳場合。開展這方面的研究,是航天人繞不開去的一個問題。“激越夢想,光澤天下”,這是鄭永超和他的團隊對中國航天激光事業發展的愿景。

      事實上,北京空間機電研究所也是國內最早開展空間激光專業探索研究的單位。“八五”期間,研究所率先在國內開展了星載激光應用效應研究,建立了相應的試驗系統,取得重要階段成果。“九五”期間,開展了星載激光雷達技術研究。“十五”期間,由研究所與外方合作研發的衛星測繪系統激光測高儀實現了中國星載激光測高零的突破,開創了中國星載激光測距的先河。“十一五”期間,研究所承研了國內下一代星載激光測距系統。激光主動探測與可見光、紅外圖像探測融合處理,極大地拓展了空間光學遙感的能力,使空間光學遙感如虎添翼,是空間光學遙感技術重要的發展方向。如今,鄭永超的到來,使得北京空間機電研究所在航天激光研究方面實現了新的提升。#p#分頁標題#e#

      “北京空間機電研究所已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高效協作,保障了各個型號的成功研制。同時,研究所多年來在空間光學技術的雄厚基礎和工程經驗,是我們發展空間激光的最有力支持”。鄭永超深有感觸。

      如今,研究所空間激光專業呈現突飛猛進的發展勢頭,研制的激光輻射器將隨月球車登陸月球,在我國首次月球之旅中擔當重任;承研的星載激光測繪系統等將在國家經濟建設、環境保護、國防安全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預計在接下來的三年里,研究所每年都會有相關激光載荷上天。

      短短的兩年時間,鄭永超的團隊已經成為國內空間激光行業最有競爭力的強手——他們全面突破掌握了空間激光系統的關鍵技術,成功研制星載高可靠長壽命大功率激光器,大口徑激光光學技術、力學熱學分析與管理技術國內領先,微弱激光信號檢測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同類產品先進水平,空間激光信息處理能力國內先進。

      “我們現在所承擔的任務量,運行課題的經濟規模,承擔的任務的水平都是一流的。”鄭永超信心滿懷。依托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激光信息感知技術”開放實驗室,聯合國內外高校和研究機構,他已經帶領團隊在合成孔徑激光雷達、基于光子探測的陣列激光雷達等前沿技術方面開展了研究。

     

      團隊發展要廣納賢才

      2011年剛進入北京空間機電研究所時,鄭永超的團隊僅有5個人,可以說幾乎一切都是從零開始的。但如今,團隊已經發展到了一百多人。而鄭永超希望未來能夠達到更大的規模。

      “我們是廣納賢才,既有社會招聘的人才,也有學校剛畢業的學生。目前團隊的平均年齡30歲左右,一半以上是博士生。”鄭永超的團隊建設思路,與北京空間機電研究所整體的人才發展戰略不謀而合。近年來,該所人才引進不斷進取得成績,人才儲備總量大幅提升,整體素質明顯提高,年齡結構普遍優化,學科建設進展良好,學術梯隊建設逐步完善,科研創新能力普遍增強,為我國航天事業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動力。

      在高校畢業生人才引進方面,研究所以學生的全方位綜合素質及未來發展潛力為最主要衡量指標,通過所人力資源部門大范圍面試甄選,以及提前聯系目標學校的目標院系里的優秀學生,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合所未來發展的新生力量。

      在社會成熟人才引進方面,研究所積極擴展人才信息獲取渠道,通過社會網絡、與高校在專業領域合作,積極調研相關領域人才結構和人才能力,引進成熟人才為所服務。在高端人才引進方面,研究所積極開拓渠道,主要依托于國家和上級單位的一些人才引進政策,例如千人計劃等有針對性地引進相關領域高端科技人才。

      人才是企業發展的基礎與根本。隨著成熟人才的引進工作的開展,一批業務能力強、工作經驗豐富的人才走上了研究所各相關崗位。在激光、光學加工等領域引進副高級以上人才多名,這些高端人才擔任了主任、副主任、設計師等技術骨干職位,為研究所在這些領域工作的開展起到了先鋒帶頭甚至中流砥柱的作用。

      “我們的團隊成長很快。”鄭永超說,“我的希望是在團隊中能真正培養出一批專家來,這些專家要在各個層面,尤其是在行業的頂層發出具有戰略性的聲音。”
     

     

    轉載請注明出處。

    暫無關鍵詞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