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我們的團隊只有6個人,注冊資金也不過1000萬,這個規模,在裝備行業來說,是非常不起眼的。但經過兩年的發展,到2013年,我們的技術團隊擴大了3倍,總資產翻了一番”。9日,從意大利回國在江蘇張家港創業的江蘇和昊激光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柳岸敏回顧了自己兩年來的歸國創業感受,她表示,正是由于和本地企業的合作,實現了本地化發展后,不僅節約了人力和資金成本,還提升了對供應商的管理能力,保證了采購質量、縮短了生產周期,為企業在兩年內的迅速發展注入了動力。
柳岸敏在意大利留學時,主要從事高能激光工業應用方面的研究。2011年,她的團隊有了回國創業的想法,最終經過各方面對比后選擇落戶在了張家港。剛開始,該公司的核心產品是高能激光加工裝備,而兩年后,其主營業務已經擴展到了激光專用裝備的定制、焊接機器人、3D打印機三個領域。
“這樣的發展,在剛開始回國創業時是沒有料到的,我覺得能夠有成果,與企業本地化的發展和融合是分不開的”,柳岸敏分析說,張家港本身就是一個新興的工業城市,她的公司從原材料、機加工、零配件,到整機組裝都能在這里找到一個相當完整的產業鏈,于是就提高了效率,而且,該公司最初的成立也是和當地相關集團的合作才得以完成的。
不僅是產業鏈的本土集中化對創業提供了幫助,在她看來,張家港當地的經濟發展也為創業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柳岸敏說,在張家港地區,很多工業也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本地就需要大量先進的技術產品與服務,其實這意味著我們在本地就能找到大量的客戶與市場,“我們的第一批客戶基本上都是本地企業”。
“本土化的智力支持也很重要,熟悉國內的環境只靠自己摸索遠遠不夠”,柳岸敏解釋說,在她的歸國創業團隊落戶張家港后,張家港市人才辦還為他們提供了定期的人才培訓,請專業的老師講授政策支持、財務、風投等知識,并提供免費的法律咨詢服務。
本土化的產業鏈、本土化的客戶資源和本土化的智力支持,為這批意大利海歸們的創業鑄造了恰到好處的機遇。
提起自己團隊最初的創業經歷,柳岸敏頗有感觸地說,其實很多海歸創業者都對“兼職歸國創業”和“全職歸國創業”比較糾結,在我看來,這完全取決于事業發展的階段,“在項目剛剛開始的那半年,我們基本上都屬于兼職,效率當然非常低;逐漸我們在國內的時間越來越多,各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所以最終團隊成員都回來了”。
不僅是整個創業團隊整體從意大利遷回張家港,2012年,柳岸敏全家人也從意大利回來,定居在了張家港。“工廠在大新鎮區,我們全家人住在市中心,每天開車也就20分鐘,很方便。而且附近可以游玩的地方也有很多,張家港公園,暨陽湖等,環境非常好,都只有5分鐘的車程,我和家人經常在周六日就去湖邊走一走”,她笑著說:“在這里,生活和事業都能尋找到合適的平衡點。”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