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啟富,一個特殊的家居人,地產、地板、投資界元老級別的人物。不是因為“萬通六君子”的鼎鼎大名,也不是因為他傳奇的經歷,而是這個人太勇敢了!面對機會,他敢挑戰;面對失誤,他能轉身。從大學迄今,他一直站在時代的潮頭。作為理想一代的標志人物,他永遠激情滿溢,而這也許正是很多人最缺失的東西。
經典語錄
如何做一個成功的人?一要有理想,二要有素質。才堪重任,勇于擔當,不計名利,更要身體好、扛折騰。
有一句話說,大風來了,豬也能飛上天。過去大家都賺錢,也都在做同樣的事情。如今,市場變了,飛上天的最少要是一個鳥,做得好了才能鷹擊長空。
懷揣理想考大學
上世紀70年代,大連,王啟富還是個懵懂少年。那時學工學農是學校的重點,而他的理想也單純簡單——與暗戀的姑娘共同下鄉,做最積極的知識青年。突然一天,恢復高考的消息傳來了,原來還可以上大學,可以學真正的“文化”。王啟富的理想隨之發生了變化,在其他小伙伴兒還在苦等政策風向的時候,他早早捧起了書本,這個“又紅又專”的少年開始憧憬“科學夢”。
鐵飯碗當年是那樣的充滿誘惑,媽媽想讓他考中專,去學開火車或者到人民大會堂當服務員。“不,我一定要上大學,我要當科學家!”在王啟富的堅持下,父母同意他讀高中。而他也爭氣地考上了重點學校,并且一路過關斬將,于1980年邁進了哈爾濱工業大學的校門。
哈爾濱工業大學(英語: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簡稱哈工大,是首批中央直屬管理(由中共中央、國務院任免書記校長的副部級高校)、工業和信息化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由工信部、教育部、黑龍江省共建的國家重點大學,是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985工程”、“111計劃”和首批“2011計劃”建設的若干所大學之一。以及中國頂尖學府“九校聯盟”的重要成員。
在這所全國重點工科學府里,王啟富挑選了當時最熱門的激光專業。《珊瑚島上的死光》這部當年大熱的科幻影片,讓王啟富覺得,激光是最尖端的科技,激光武器威力無窮,他要在這個領域和國外邪惡勢力賽跑,為保衛國家而戰。
哈工大激光技術重點實驗室
2011年5月20日上午,國家國防科工局會同總裝備部在哈爾濱工業大學組織召開了可調諧(氣體)激光技術重點實驗室建設項目竣工驗收會。該建設項目的順利竣工標志著哈爾濱工業大學在可調諧激光技術、非線性光學技術、激光空間通信等方面建成了國內一流的研究平臺,對提高我國光電子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縮小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具有重要意義。
該實驗室由原國防科工委于1994年4月批準立項建設,1996年12月通過驗收,1997年4月批準對外開放運行。實驗室學術委員會成員由國內光電子技術和相關技術領域11位專家組成,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主任由航天工業總公司科技委副主任陳環瑾教授擔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馬祖光教授擔任常務副主任,實驗室主任現為哈爾濱工業大學王騏教授。實驗室有固定和兼職人員42人,在崗教授、研究員11人(其中博士生導師8人),副教授13人。實驗室的研究方向為可調諧激光及相關技術的新概念、新理論、新技術研究,提供其工程應用技術和關鍵技術,包括激光空間信息技術研究、x光/XUV波段、短波長激光研究、非線性光學技術與應用、紅外激光器技術、新型激光介質光譜。實驗室現有5個研究室、3個工作室。
大學期間,王啟富這個熱血沸騰的青年,還曾萌生過投筆從戎的念頭,只是不清楚門路,“寫了好幾封信給解放軍報想報名參軍,一直沒有回音兒”,只好算了。
“那個年代的年輕人,真的是一心報國。祖國一聲呼喚,我肯定會沖向前線。”王啟富稱,他們是理想純粹的一代,敢作敢為的一代。
自學法律欲從政
1984年,21歲的王啟富被分配到航天部下屬某單位,從事導彈研究工作,他成了一名工程師。這里與他想象中的科學家的生活,似乎有很大差距。其間,國內政治、經濟體制改革逐步展開,國外的一些思潮也逐步傳入。王啟富覺得投身政界也許能施展更大的抱負,而法律就是敲門磚,“大學時,我就特別喜歡讀法律類書籍,很多國外的總統都是律師出身。不懂法律,怎么能當好總統?”
對于這個激情小伙兒而言,目標制定和行動似乎是同步的。不能非專業考研,他就“自學考試”;一年最多報10門課,他竟然考過了8門。感嘆之聲未落,更大的“不可能”又接踵而至——那時,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大幕剛剛拉開,單位舉辦了一次600多人、全員參評的思想風暴。一個應屆畢業生,一篇振聾發聵的《覺醒吧,83XX所》,竟然超過所長、書記,獲得了最高分!而第二年,這個“連個蘋果都沒送過”的人,竟然還獲得了公派就讀北京政法大學的名額(僅2個)。
1987年,王啟富法律專業畢業,1988年,順利拿到律師證。大家都說,他特別受幸運女神眷顧。但記者聽到的解釋很另類,“呵呵,室友們都在寫情書,而我只知道傻看書……”回到所里,他去了業務部門。此時,一個于整個中國而言,都是重大里程碑的事件,徹底改變了王啟富的人生軌跡。
一封書信闖海南
1988年4月13日,七屆人大通過了設立海南省和建立海南經濟特區的決定。看到海南招募有志青年的消息后,“我熱血沸騰,祖國需要我,我要去開發建設新天地,改變海南的落后面貌!”說到這,王啟富笑了,“你們會覺得好笑,不可理解,但當時,好多人真的就是那么想的。”
海南之旅,是如何破冰的?所里又會輕易放走這個精心培養的“寶貝”嗎?
有的時候,事情遠比想象的簡單很多——王啟富給時任海南省省委書記的許士杰寫了一封自薦信,很快就收到了回復:“歡迎你到海南來施展抱負!”沒有考慮后果,他直接去找領導攤牌了。而這一腔的報國熱情和志向,也獲得了認可,單位放行,異常順利。對此,王啟富特別感慨,“這便是時代特征吧!我身上也肩負著他們未盡的理想!”
那時的海南省,各層體系還不完善,王啟富稱他的工作是自己“硬要來的”。省委原本是要安排他從事法務工作的,可這個25歲的小伙子,在領導那完全是自說自話,一心“只想從事經營管理工作”。結果也很神奇,兩個單位接收了他。一家是海南省委改革發展研究所,馮侖直接領走了他;另一家海南開發建設總公司下屬的秀港分公司,來接他的是王功權,那里有個同事叫劉軍。
聽說他擔任的都是辦公室主任,記者有些許詫異。“難道我不像嗎?首先,我是一個值得信任的人;我很熱情;雖稱不上專家,但懂得很雜;我關心人,愛幫助人;我其實也挺細心的啊……”因為很熟,表揚自己的時候,王啟富并沒有刻意掩飾。而他說的,也是公認的事實。“另外,和現在的職責不同,我那個辦公室主任只是個代稱,要干很多業務的。”就是嘛,這根本就不是一個能圈在辦公室里的人啊!
作為課題負責人,王啟富帶著兩個同事幾乎走遍了海南的大小村鎮,而碩士即將畢業的易小迪正是其中之一。原來,自1988年起,他們就開始做“小政府,大社會”以及“海南自由(貿易)島”的課題調研了。談到這段經歷,王啟富很驕傲,因為在這里,后來的“萬通六君子”聚首了5個,他們以天下為己任,見證并親身參與了海南建省的歷史。 萬通練就金融眼
如果一切順利,王啟富也許會在仕途上有所建樹。但事多變遷,1989年夏,幾兄弟相繼離開了原單位。還沒容他迷茫,一封來自南德集團的電報讓他毅然北上。在京城,他見到了當年赫赫有名的牟其中,先是負責南德的法務工作,隨后大量接觸金融、投資等業務。這一切,都讓王啟富覺得新鮮,更激發了他的學習欲望和斗志。
1990年初,27歲的王啟富,被任命為南德天津分公司總經理。在這里,他見了場面、會了英豪,獲得了金融啟蒙,也深深迷戀上了這個領域。后來,因理念分歧,王啟富萌生退意。他將所有事情悉心辦完并完善交接,才單飛海南做紙張生意,以至于多年后牟其中仍對其品評甚好。
1991年6月,海南農高投聯合開發總公司(萬通集團前身)成立,正是王啟富的粘黏作用讓馮侖、王功權、劉軍、易小迪最終走到了一起。這個公司啟動資金是3萬元,當時的“有錢人”王啟富投了1.5萬,他笑稱這是自己的第一筆風險投資,而他的職務是副總及鐵打不動的辦公室主任。
1992年初,王啟富面試并招聘了一個同齡的年輕人,他的名字叫潘石屹。至此,“萬通六君子”聚齊。
同年,小平南巡,押中了幾套別墅的6個年輕人一夜暴富,海高投也迎來了巨大的發展空間。遵循戰略規劃,六兄弟分別北上南下,尋求機會。王啟富主要負責拓展海外業務,他去了深圳、香港,最后將分公司落腳在新加坡。“當時做投融資的公司很少,能做海外業務的更是鳳毛麟角。”1993年至1994年,王啟富在新加坡玩出了幾個當年很牛的大手筆——為美的融資1000萬美元,為海王融資1000萬美元,為萬通融資2000萬美元……。
多元發展重投資
1995年,“萬通兄弟”第一次分家,王啟富、潘石屹、易小迪單飛。兩個兄弟選擇了熟悉的房地產,而王啟富則更喜歡與外貿和投資相關的領域。因為,那一年中國正式提出加入世貿組織的申請,他這個人總是喜歡趕時髦,“地產只是本地化,國貿卻可以放眼全球。”
1996年,王啟富把目光投向了與家居相關的行業,幾乎與圣象前后腳,他成了進口復合木地板以及生產相關產品的第一批中國人。之后多年,在投資其他項目之余,王啟富的海帝木業也風生水起,成為地板行業標志性企業之一,他自己也被推選地板企業聯盟首任主席。“但我真不是一個能老老實實待在工廠里的人,我會很難受,我的優勢在資本上。”王啟富很清楚自己的優缺點。所以他放棄了自己親自運作品牌的想法,2012年,通過并購,海帝木業實現了對上海傲勝木業的控股,這家企業目前在出口和國內超市渠道都保持領先地位。“我們目前正在進行這家企業的上市運作。”
的確,王啟富更喜歡融投資,在這方面也頗具天賦。2010年,房地產基金法律環境逐步健全,他成立了富鼎和基金管理公司,幾年來成功運作了多只基金,范圍涵蓋地產、家居、TMT、信息服務以及文化。
永遠趕時髦,永遠站在時代的潮頭上。記者采訪時,50歲的“80后(80年上大學)時尚青年”王啟富,剛剛完成了北京到煙臺的800公里的自行車騎行。
他依然精力旺盛、充滿理想——“我要做一個偉大的基金!”因為清楚地記得大學操場上的標語“為共和國健康工作50年”,所以他為自己設定的目標是不斷學習進取、鍛煉強壯的身體,“71歲”退休。
回顧以往的成績,王啟富自認為,是時代成就了自己。而他們幾兄弟之所以會脫穎而出,是因為“我們都充滿激情和斗志,它未因歲月的流逝而褪色。”“人生的成就不在于掙了多少錢,而在于你經歷了什么!你到底做了怎樣的選擇。”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