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軍工航天新聞

    激光核聚變:2040年可能用上的新能源

    星之球科技 來源:城市快報2013-10-21 我要評論(0 )   

    對于人類來說,隨著礦物燃料的日漸枯竭,如何利用核能成了一個想說愛你不容易的棘手問題。其實,在利用核能的領域,核裂變反應還有一個孿生兄弟,那就是核聚變反應。近...

          對于人類來說,隨著礦物燃料的日漸枯竭,如何利用核能成了一個“想說愛你不容易”的棘手問題。其實,在利用核能的領域,核裂變反應還有一個孿生兄弟,那就是核聚變反應。近日,美國一個名為“國家點火裝置”的核聚變實驗裝置實現了“核聚變過程中釋放能量大于消耗能量”,這在核聚變的研究方面是一個重要的成果,同時也讓人們可以放眼展望更加清潔、高效、安全的核能應用新紀元。

     

      核聚變反應原理簡單實現很難

      既然核聚變是核能應用領域的未來,我們就要知道什么是核聚變,它同核裂變有怎樣的關系。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的張振博士對本報記者解釋說:“核裂變反應是通過物理反應令核燃料的原子核(重核)發生分裂,形成兩個新的原子核(輕核),而核聚變則是反其道而行之,是由兩個輕核(分別是氫原子和氘原子)融合到一起形成一個重核(氦原子),并在融合的過程中放出能量。”

     

      雖然聽上去簡單,但是在實際操作中,核聚變的難度是相當大的。張振介紹了核聚變反應的三個重要條件:“我們用打火機點燃某物,需要達到燃點物品才能被點燃。進行核聚變也需要達到臨界點才會發生。首先是溫度,前面提到的美國這個核聚變實驗裝置中,他們用上百條激光對靶丸進行加溫來獲得核聚變所需要的高溫和高壓;其次是反應器中反應物的密度,因為原子發生融合反應是一個小概率事件,所以想進行核聚變反應,需要在反應器中注入高密度的反應物,并約束在一個較小的體積內,這樣才有可能發生融合反應;最后,如果反應器中的氫原子核和氘原子核只是簡單地碰撞還不足以完成融合反應,需要克服原子核之間的電磁力,當原子核之間的距離小到它們之間相互吸引的核力大于相互排斥的電磁力時,才能產生核聚變反應。”

     

      此外,如何為反應物氫原子和氘原子提供一個安全的“約會”地點也非常重要。“因為核聚變反應所需要的溫度相當高,在現實中沒有任何物質能夠承受融合反應發生時上億度的高溫。目前可控核聚變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慣性約束核聚變,一種是磁約束核聚變。我們在EAST(東方超環)核聚變實驗中使用的是后者,利用磁場來約束超高溫的反應物,讓它在環形的反應容器內部運動而不會接觸反應容器。”

     

      未來能源的新希望

      “現在核聚變反應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在于能源的成本問題。目前"東方超環"項目等離子體存在時間能夠達到1000秒左右,不過這1000秒的反應時間中所產生的能量還不足以抵消試驗中所消耗的能源成本。如果核聚變反應所產生的能源還不如消耗的能源多,那么它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仍很遙遠。”張振介紹說,此次美國的核聚變實驗結果之所以被學界廣泛關注,正是因為這意味著核聚變反應已經朝著實用化邁出了第一步。“同核裂變相比,核聚變的優勢首先在于同質量的核原料所釋放的能量是核裂變所不能比擬的;其次在核燃料的取得上,氫、氘這兩種物質的獲取和加工也比放射性的鈾和钚容易得多;最后,核聚變反應后產生的核廢料經過無害化處理后基本上對人類和大自然不會帶來負面影響,這也大大優于核裂變反應產生的高放射性核廢料。因此不管怎么看,核聚變反應都將是未來人類能源領域的發展方向。”

     

      據張振介紹,目前,由多個國家共同開發的ITER(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項目組已經大膽地預測,在2040年前后,熱核反應將會在能源領域投入商業運營。到那時,以核聚變為核心的核電站將會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能源支持。而在未來,隨著研究的深入和科技的進步,核聚變反應堆也會小型化,代替內燃機成為各種交通工具的動力源。

     

    轉載請注明出處。

    暫無關鍵詞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