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醫藥(20.90, 0.05, 0.24%)物資協會發布了《2013中國醫療器械行業發展狀況藍皮書》(下稱“藍皮書”),這是中國醫療器械行業首次發布藍皮書。“藍皮書”指出,中國,且進口醫療設備價格普遍高出歐美日等原產國50%-100%。“藍皮書”預計,中國醫療器械全年進出口總額將達330億美元。
高端醫療器械依賴進口
“藍皮書”指出,中國的中高端醫療器械的進口金額約占全部市場的40%,進口公司主要是國際知名公司。2013年上半年,中國共從89個國家和地區進口醫療器械,進口總額為68.1億美元,同比增長19.43%。約80%的CT市場、90%的超聲波儀器市場、85%的檢驗儀器市場、90%的核磁共振設備、90%的心電圖機市場、80%的中高檔監視儀市場、90%的高檔生理記錄儀市場以及60%的睡眠圖儀市場均被外國品牌占據。值得注意的是,在進出口數據中,有35%左右的產品或其主要構成部分是在中國生產的。
對于“藍皮書”中提出的中國中高端醫療器械主要依靠進口,醫療器械行業資深從業者周敖瓊并不完全認同。“即使在很多三甲醫院,類似監護儀等醫療產品基本還都是國內醫療器械企業生產的。對于一些高尖端醫療設備,國內確實沒有幾個品牌能拿得出手,無論是從它的基礎研究,還是產品更新,尤其是產品質量,的確沒法和國外頂尖醫療器械生產企業相提并論。”周敖瓊告訴《中國貿易報》記者。“藍皮書”也指出,中國醫療器械制造業當前呈現小而散的狀態,還沒有形成規模發展,絕大多數停留在零散分布、低水平性競爭的粗放增長階段。
周敖瓊表示,從2003年開始,中國才開始有幾家企業從事醫療器械的研發工作,類似深圳安科、沈陽東軟都是其中業績較為突出的企業。不過,由于這個行業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研發成本,現在,沈陽東軟已經被飛利浦公司收購。其他國內同行在資金投入和研發上也和行業巨頭GE、飛利浦無法比肩,畢竟,這個行業的產品更新速度很快,稍不留意,就會被其他競爭企業趕超。像黑白超聲儀,無錫有個企業的產品基本能滿足醫院的需求,而彩色超聲儀則基本是國際品牌的天下。相比國外同類產品,國內生產的彩色超聲儀圖像質量要差很多。
售后維修是競爭點
“藍皮書”還指出,部分進口醫療設備采購仍以政府投入為主,這無疑增加了財政負擔。更為嚴重的是,進口設備的售后與維修均由原公司專門人員實施負責,一旦由于某些原因導致維修延時、耗材供應中斷,設備的使用將面臨癱瘓。
周敖瓊對記者表示,國外著名醫療器械生產廠家對產品售后一直相當重視,畢竟,他們有一個很大的國際競爭市場。歐洲是中國最大的醫療器械進口來源地區,北美洲為第二大進口來源地區,亞洲排在第三位。類似核磁類器械,有飛利浦、GE兩家在競爭,而超聲設備的競爭者更多,差不多有十來家質量水平接近的公司參與競爭,售后服務也是他們重要的競爭點。盡管這些國際品牌有的是自己做售后,有的把產品售后維修分包給第三方,不過基本都可以保證接到醫院故障電話后,48小時、最遲72小時內有專門的技術人員上門維修。產品售后一收到故障申報后,馬上進行網上診斷,如果是軟件出問題,可以在線進行故障排除,如果是硬件問題,維修人員會及時處理。而相比之下,國內醫療器械生產廠家并不能做到這樣及時、迅速的售后維修。
進口設備在國內外售價不同
醫療器械行業從業者葉先生告訴本報記者,目前,國家缺少相關扶持政策,醫療器械的銷售主要是市場行為。從醫院的角度講,他們需要購買能滿足他們診斷和治療需求的醫療器械,換言之,醫生的需求是為了在使用中解決相關問題,即便這樣的產品貴一些。像國內生產的監護儀類產品,技術含量不高,國內制造的產品基本可以滿足醫院的需要,這樣的產品就能在市場上占一席之地。而一些高端醫療器械,進口產品的質量穩定性高,售后服務更周到,自然更受到醫院方面的青睞。這就好比一塊國產顯微鏡鏡片和一塊高質量的進口顯微鏡鏡片,同樣是一塊玻璃,外觀上看不出什么差異,制作工藝上也很相似,但是質量就會有很明顯的差距。
正如“藍皮書”中指出的,這種強烈反差的根源就在于,國內醫療器械企業缺乏戰略規劃與整合,不能形成有自主創新能力的研發團隊。
對于“藍皮書”中指出的,進口醫療設備價格普遍高出歐美日等原產國50%-100%。如TOMO放射治療系統等設備,在歐美日等國家的售價為每臺250萬美元,中國進口多在500萬美元以上。業內人士表示,國際醫療器械企業在本國銷售醫療器械,和銷售給國內醫院的付款流程有很大差異。國外買設備給本國醫院,都是醫院先付很大一部分預付款,收到機器后,再把剩余尾款一次性交付給生產廠家。而國內醫院則是零預付,需要國內醫療器械的經銷商自己出資,全額幫醫院墊付器械的款項。醫院使用一段時間后,根據使用效果,付一小部分資金給銷售商,其他款項要陸續一年的時間才能付清。另外,國內進口醫療器械產品關稅很高,刨除這部分費用,進口醫療器械產品的價格并不會高出國外售價太多。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