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3年中國科學院公布了最新產生的53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9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名單,激光光學領域的專家中科院長春光機所王立軍研究員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信息技術科學部)。
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的規定,2013年中國科學院選舉產生了53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長春光機所王立軍研究員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信息技術科學部)。
王立軍院士簡介
王立軍,男,1946年7月生,吉林省舒蘭市人,中共黨員,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第十屆、第十一屆信息科學部專家評審組評審專家、中國宇航學會光電技術委員會第二屆常務委員會常委、國家科學技術獎專家評審組評審專家、全國光輻射安全和激光設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集成光學與纖維光學專業委員會委員、激光產品世界雜志、激光與光電子學進展等雜志編委。
學習和工作經歷:
1970.6-1973.8 吉林大學半導體系半導體器件專業學士
1973.8-1986.5 吉林大學電子科學系助教、講師(其中1979.10-1982.2 吉林大學電子科學系半導體物理與器件物理碩士)
1986.5-1999.8 中國科學院長春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研究室主任(其中1988.5-1989.6 瑞士郵政電報電話公司訪問學者)
1993.2-1995.6 美國西北大學量子器件研究中心高級訪問學者
1999.8 至今 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王立軍研究員長期從事激光技術等領域的基礎及應用研究工作。他帶領其研究團隊,突破了前人舊框架,從理論上闡明了瓦級大功率垂直腔面發射激光器運作的可行性。提出了多增益區等新結構和設計理念,攻克了芯片制作、器件封裝等系列關鍵技術,于2004年在國際上首次研制出瓦級連續輸出單管垂直腔面發射激光器。隨后又提出了張應變寬帶隙勢壘背面襯底發射的新結構和設計思想,于2011年研制出92瓦脈沖單管激光器,被美國2個雜志評價為:“單管垂直腔面發射激光器取得92瓦輸出功率記錄”。提出并實現了高功率激光面陣與其襯底材料制成的微透鏡面陣單片集成,使激光光束質量獲得成倍改善。上述開創性工作為該領域研究奠定了基礎。
在國內率先開發出長壽命邊發射無鋁量子阱高功率激光器,取得了多項國內同期最好成果。提出了四種半導體激光合束結構和方法,研制出千瓦級高光束質量高功率密度半導體激光系列光源,在多領域獲得重要應用并產生了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曾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3項;發表SCI、EI論文264篇;獲授權發明專利39項;合著專著4部。2004年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5年被評為吉林省高級專家,2010年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2013年12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0年長春光機所王立軍當選“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2010年12月14日,中國科協會員日暨“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頒獎大會在北京召開,全國共有977名優秀科技工作者受到表彰。長春光機所任建岳研究員、王立軍研究員當選“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任建岳研究員多年來一直從事空間光學遙感器方面的研究,他帶領科研團隊多次承擔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從新一代相機的863課題預研,到剛發射不久的“遙感八號”衛星有效載荷,為我國航天遙感技術的發展和國防建設做出了做出了杰出貢獻。其研究成果分別于2007年和2008年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科技發明二等獎。自2000年以來,共在國內外期刊上發表了10篇科技文章,其中6篇為EI收錄,4篇為中文核心期刊;取得了幾十項國防發明專利的授權,其中大視場離軸遙感相機的技術方案是國內首創。
王立軍研究員在國內率先提出了以無鋁量子阱新材料替代傳統材料提高激光器壽命的新途徑,攻克了芯片制做、器件封裝和大功率散熱等工程化核心技術,開發出四大系列產品。在國際上首次通過理論和實驗證明了微米級短光學腔結構能夠實現瓦級大功率激光輸出;在國際上首次研制出大功率垂直腔面發射激光器;研制出四種大功率半導體激光器,成功應用于國家重大、重點型號等項目中。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吉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獲授權發明專利21項;發表論文280篇,被引用426次,合著專著3部。
“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評選活動是于1997年經中國科協五屆五次常委會議批準開展的,面向我國各領域的基層一線工作科技工作者,每次表彰人數不超過1000名。“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對被授予者只授一次,為終身榮譽。中國科協先后分別于1997年、 2001年、2004年,共三次評選表彰了785名優秀科技工作者。長春光機所王家騏院士曾在2004年獲得該榮譽稱號。據悉,從2010年起,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將每兩年評選一次。
王立軍研究員始終如一專注激光領域
瑞士郵政電報電話公司,美國西北大學量子器件研究中心都留下了他學習、工作、探索的足跡;細致嚴謹是他學習工作的一貫準則;大功率半導體激光、光纖激光技術及應用研究是他的興趣所在。他就是中科院長春光機所的王立軍研究員。
在長期從事大功率半導體激光、光纖激光技術及應用研究的過程中,他一方面不斷充實理論知識,提升自己的知識儲備,一方面注重科學實踐,結合理論,反復實驗,不斷改進,取得了一個又一個驕人的創造性成果。他攻克了激光器面陣單片集成關鍵技術,實現了5mm×5mm面積上900個大功率垂直腔面發射激光器單元單片高密度集成,使我國成為在國際上繼美國之后掌握該項技術的國家。“這種大功率激光器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它的應用領域,原來的的激光器只能應用于通信、存儲、條碼掃描等方面,而現在的這種大功率激光器則能應用于激光醫療、工業加工等方面。不但能夠提高激光器的使用壽命,而且在節約能源方面有重大突破,例如他們新研制的以大功率半導體激光器為光源的加工設備的整機的插頭效率是目前廣泛使用的燈泵浦激光加工機的40倍,是高效節能更新換代產品,國內目前無該類產品。”王立軍介紹說。
記者了解到,目前,王立軍研制出的半導體激光治療儀已與醫院建立了臨床實驗的合作關系,不久將可以應用于十幾個科室的疾病治療。而他與中科院物理所等單位合作在國內首次研制出60英寸、80英寸激光電視顯示樣機,為我國激光顯示技術的發展做了開創性的工作。
中國科學院長春光機所王立軍研究員,作為吉林省半導體激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在激光領域取得了驚人的成績。他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吉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吉林省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世界華商創新獎1項,均為第一完成人。還先后取得國家和省部級鑒定成果20項,發表學術論文350篇。2004年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5年被評為吉林省高級專家,2010年獲得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p#分頁標題#e#
王立軍團隊成功攻克大功率半導體激光器關鍵技術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了解到,由該所研究員王立軍帶領的課題組攻克了大功率半導體激光器關鍵核心技術,成功開發出千瓦量級、高光束質量、小型化的各種半導體激光光源,并將成為工業激光加工領域的新一代換代產品。
王立軍對記者說,大功率半導體激光器是激光加工、激光醫療、激光顯示等領域的核心光源和支撐技術之一。由于西方發達國家掌控著大功率半導體激光器關鍵核心技術,長期以來,我國工業用激光加工設備不得不依賴進口。
王立軍介紹說,他們的團隊歷經數年努力,通過激光光束整形、激光合束等關鍵技術,實現了高光束質量半導體激光大功率輸出。
據了解,日前由王立軍團隊承擔的這項研究——“高密度集成、高光束質量激光合束高功率半導體激光關鍵技術及應用”榮獲了2011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項目組已經開始與一汽集團和北車集團接洽,嘗試將這項技術應用于汽車制造等領域。
王立軍:探索激光奧秘的“拾貝者”
他長期從事大功率半導體激光、光纖技術及應用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涉及工業、醫學、國防等眾多領域,縮小了我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他和他的團隊先后獲授權發明專利24項、授權實用新型專利17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吉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吉林省科技發明獎1項;他投身激光領域四十年,擁有眾多頭銜和榮譽,始終戰斗在科研第一線。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長春光機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王立軍。
針對國產激光元件使用壽命短、效率低、性能落后,國外在大功率半導體激光器等領域一直對我國禁運、限運的情況,王立軍和他的團隊以“無鋁長壽命量子阱激光器”為突破口,經過數年研究,攻克了“高密度激光列陣集成”“高效率散熱”和“高效率激光合束”等關鍵技術,并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連續輸出功率達到瓦級的大功率垂直腔面發射激光。他的研究成果不僅填補了國內空白,而且使我國在該領域的多項研究走在世界前列。
從前在生產中采用的燈泵浦激光加工光源的插頭效率只有1%左右,王立軍經過長期攻關,使半導體激光泵浦模塊的使用壽命從2000小時提高到3萬小時以上,達到或超過國外同類產品。以半導體激光為泵浦源的激光加工光源插頭效率達46%,工作效率提升了40倍以上,僅此一項就為國家和相關行業節省了大量能源和資金。
在關系百姓生活的實用領域,王立軍正帶領他的團隊把更多的激光科技成果帶入日常生活。他研制的“激光電視機”2005年獲得國家鑒定,正逐步走進百姓家庭。在醫學領域,他和團隊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激光治療儀,打破了國外對該領域的壟斷和控制,成本也大大降低。
王立軍一直致力于我國激光技術的發展,為我國激光技術的進步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不僅填補激光領域的多項空白,還推動著我國激光技術走出國門。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