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谷創業街,多年來最動情的口號是:“騎著自行車來,開著小車離開”。不少創業公司負責人的名字和手掌印被鑲嵌在路面上,仿佛好萊塢星光大道的巨星們熠熠生輝。
在一個個手掌印背后,曾是一段段傳奇:一位從生物科學院辭職的女孩,背著書包在武漢三鎮走街串巷,推銷印章材料,走進孵化器后,由推銷雕刻的材料轉為生產雕刻材料的設備——激光雕刻機,很快成為華中地區“激光雕刻”的第一大企業;一位剛出校門的大學生,帶著激光多用焊接機的幾張設計圖紙,走進孵化器得到10萬元的貸款,后來成為中國激光行業的領跑者……
這些故事都與一個叫做“孵化器”的字眼脫不開關系。
究竟什么是孵化器?
簡單來說,孵化器就是為企業初創期提供資金、管理等多種便利,促進高新技術成果、科技型企業和創業企業進行孵化的基地。位于創業街的武漢東湖高新技術創業中心,是我國第一個高新技術企業的孵化器。
2001年,該中心進行了改制,打破“官辦孵化器”一統天下的局面,實行政府支持、市場化運作的機制。通過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孵化器建設,擴容硬件,提升孵化器的孵化能力與管理水平。從那之后,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內各類專業孵化器管理公司按照市場化運作的方式,負責孵化器的建設、經營和管理。
“資金、辦公場所都不是問題,只要項目好,科技孵化器將成為大顯身手的舞臺。”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說,光谷大道將被規劃建成“孵化(創新創業)大道”,形成聚集效應。高新技術創業者只要進駐“企業幼兒園”,就能享受減免租金、融資扶持等“特保兒”待遇。
記者從光谷一家孵化器示意圖看到,除了標明聯系人、待租土地面積外,還特別標出租金多少。這些孵化器租金偏低,有的園區甚至零租金。對在校或剛畢業的創業者,第一年免房租,第二年開始減半收取。
從“企業幼兒園”畢業,不僅要滿足有自主知識產權、連續兩年營業收入超過700萬元、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被兼并收購或上市等條件。按照此標準,去年,光谷孵化器“畢業”企業有1860家。
孵化器減輕了科技人員的后顧之憂,降低了創業的門檻,提高了創業的成功率,優化了創業環境,利用社會閑散資金,盤活閑置房產資源。
26年來,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已擁有孵化器25家,孵化面積為260萬平方米,其中國家級8家、省級2家。孵化出1萬多家大大小小的科技型企業,走出了陽光凱迪、凡谷電子、楚天激光、華工科技、華中數控等引領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上市企業。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