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公布北京、天津、杭州等首批28個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城市或區域,以電動汽車為代表的新能源交通再次成為社會公眾熱議的焦點。電動汽車作為傳統能源汽車的替代交通工具,離我們到底還有多遠?它能否有效緩解城市交通擁堵和由此帶來的環境污染等頑疾?日前,杭州等地推出的電動汽車分時租賃服務或許能給出答案。
近日,在浙江杭州市區道路上出現了一種名為“微公交”的純電驅動小轎車,白底綠色的車身在車流中格外顯眼。據了解,“微公交”是由吉利控股集團與康迪科技集團聯合在國內首創的“純電動汽車分時租賃”業務。所謂“分時租賃”,是以小時為單位出租汽車的使用權,人們可在一個租賃點租車,開到城市的任何一個網點歸還,再供其他用戶使用。使用者只需出示自己的駕駛證,并填寫一張租賃合同,再通過信用卡支付1000元押金,就可以開車上路了。
康迪電動汽車控股集團總裁胡曉明認為,如果把地鐵、公交比作“大動脈”,那么從地鐵站、公交站到家門口的距離就是“毛細血管”。而很多時候,毛細血管的內循環并不通暢。
有調查顯示,一輛私家車在一天24小時里,真正使用的時間平均不到3小時,其他時間都是在停止狀態,占用了大量停車位資源。胡曉明表示,“微公交”通過多人共享讓汽車回歸交通工具的本質,“真正在‘毛細血管’里流動起來,極大提高了單位車輛的利用效率。”
杭州是國內新能源汽車推廣模式最豐富的地區,市區里經常可以見到純電驅動的公交車、出租車和月租型私家電動汽車。有專家認為,目前我國電動汽車在大型公共汽車和出租車等領域應用推廣較為深入,但大多仍停留在單純減少尾氣排放的層面,無法從根本上緩解城市交通擁堵。“借助分時共享的理念,‘微公交’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大型公共交通覆蓋不到的盲區,將會給整個城市的交通格局帶來更深遠影響。”魏兆宏說。
實際上,傳統汽車的“分時租賃”并不新鮮,而用電動汽車開展此類業務,“微公交”是國內首創,除了杭州,目前北京、上海、江蘇等地也相繼啟動相關項目,借助汽車共享的商業模式,電動汽車有望真正融入老百姓生活。
短時多人共享的新模式讓老百姓只需使用,無需擁有,就能以最低的成本體驗電動汽車,杭州市經信委汽車工業處副處長魏兆宏認為,這有利于培育成熟理性的新能源汽車消費環境,為整個產業的推廣打下良好基礎。
目前,制約“微公交”的最大瓶頸在于城市租賃網點數量比較少,規模化效應尚未形成。據了解,“微公交”系統于2013年10月投入試運行以來,目前已經在杭州市西湖區建立兩座大型充電租賃站,投放了數百臺純電動汽車。目前公司正在建設遍布全杭州市的大小租賃點,投放更多純電動汽車。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