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普外科、肝外科和胸外科聯合,成功完成了世界首例應用達芬奇機器人[1.49% 資金 研報]微創技術,在一個病人身上同時完成了直腸癌根治術、肝轉移灶切除術和肺轉移灶切除術。57歲的患者龔先生術后恢復良好,于昨天順利出院。
據文獻檢索,此類手術在國內外尚無報道。該例聯合手術的成功,標志著中山醫院外科的微創技術水平和結直腸癌多學科綜合治療水平已躋身國際先進水平行列。
同時實施腸、肝、肺3處病灶微創切除術
同時實施腸、肝、肺3處病灶的機器人微創切除術,在避免了患者等待的恐懼和3次手術打擊的同時,減少了因僅切除原發灶后,肝肺轉移灶迅速增大的風險。該手術采用了世界上最先進的達芬奇機器人系統,僅需胸部3個1.2厘米小孔、腹部6個1厘米大小的小孔以及1個5厘米大小的切口取出肝、腸腫瘤的標本就完成了所有手術。而按原來傳統方法,胸部需一個20厘米大小的切口、右上腹切一個20厘米切口、左下腹切一個18厘米的切口。整個手術耗時9個小時,基本與開腹手術相當。
最重要的是,患者原本需要3次住院和3次全麻下才能完成的手術,在一次手術全部完成,術后7天即可順利出院,大大縮短了住院天數,有利于患者早期的活動和早期的后續綜合治療。按傳統手術方法每次手術需住院7天,手術1-2周后才能進行下一步手術,3個手術起碼需2個月以上。
龔先生因大便次數增多、大便變細伴腹脹、腹部隱痛半月余,到中山醫院就診,腸鏡檢查顯示肛緣14厘米可見一巨大腫塊,菜花狀,表面糜爛壞死,腫塊堵塞腸腔,腸鏡不能通過。腸鏡病理診斷為腺癌,進一步的檢查顯示為直腸癌同時合并肝右葉轉移,右肺部轉移灶。入住中山醫院后,經過結直腸癌多學科診療團隊的診斷和討論治療方案后,由普外科副主任、結直腸癌外科專家許劍民教授和韋燁副主任醫師,聯合肝外科王曉穎副主任醫師和胸外科范虹、蔣偉副主任醫師,以及麻醉科李敏和護理部汪菊、董曉燕等協同配合下,運用當今最尖端的微創技術——達芬奇機器人,為其實施了直腸癌根治術并同時間切除了肝臟和肺部的轉移病灶。患者術后第二天即下床活動并進食流體食物。
達芬奇機器人可將三維立體視野放大15倍
據介紹,該手術依靠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統可放大15倍的三維立體視野,以及靈活、精確的機器手臂(每根手術臂僅一根筷子粗細),實現了在肺、肝臟和盆底這些狹小空間內的細致解剖,從而達到了減少術中出血、保護盆底自主神經的效果。該手術達到了完全的微創效果和手術根治徹底性的完美結合,同時又解決了長期以來同期手術切除結直腸原發灶和轉移灶會造成極大創傷應激的困惑。
中華外科學會副主任委員兼胃腸外科學組組長、上海市外科學會主任委員、復旦大學普外科研究所所長秦新裕教授介紹,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醫學診療模式也發生了重大變化,目前國際上倡導的“多學科綜合治療協作組”腫瘤診治新模式,一改原先“各自為政”的格局,能夠為每位患者“度身定制”最具個體化和最合理的綜合治療方案;而專科化、微創化、基因化及數字化已成為外科及腫瘤外科的診療四大趨勢。除傳統的開腹手術外,內鏡、腔鏡、機器人手術將成為越來越多外科醫生手中的“武器”,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療方案。
據了解,2010年9月,中山醫院許劍民教授領銜的手術團隊開展了第一例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統輔助乙狀結腸癌根治術。截至2014年3月,中山醫院普外科已經利用達芬奇機器人輔助完成了近300例結直腸手術,居全國之最。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