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網消息,思科全球高級副總裁羅卓克(Chuck Robbins)18日在杭州宣布,思科中國總部正式落戶杭州。他表示,這是思科在進入中國市場20周年之際,所作出的一項“戰略性的部署”。
當天,在思科和杭州市政府共同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雙方還就思科參與杭州智慧城市建設簽署了相關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羅卓克表示,思科非常重視中國市場,并稱設立中國總部是思科“作為世界500強企業在中國本土化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富有遠見的戰略性選擇”。作為中國的電子商務之都,杭州良好的電子商務基礎和優質的政府服務,也是促使思科落戶杭州的重要原因。他同時表示,成為全球第一大IT公司是思科的愿景。在實現這一愿景的過程中,思科也希望“能夠更好地支持杭州智慧城市的發展和中國經濟的轉型”。
業內指出這是思科加強在中國市場戰略布局的一大舉措。
持續加大對中國的戰略性投入力度
中國是思科最為重要的市場之一。在進入中國市場的最初階段,思科先后在北京(1994年8月)、上海(1995年9月)、廣州(1996年3月)和成都(1996年5月)設立了代表處。1998年6月2日,思科CEO約翰·錢伯斯訪華宣布建立思科系統(中國)網絡技術有限公司,統領思科在華各項業務。2005年10月,思科中國研發中心在上海正式啟用,并將在5年內投入3200萬美元提高針對中國和全球市場的研發和產品定制能力。2006年2月,思科在北京注冊成立了思科系統(中國)信息技術服務有限公司。2006年11月,思科(中國)融資租賃有限公司在京成立,成為國內首家為客戶提供融資租賃中長期財務解決方案的網絡設備公司。思科不斷完善在中國的各項業務和支持體系,引入全球范圍的先進理念和成熟實踐。
自2005年10月,思科在上海市漕河涇經濟技術開發區正式成立思科中國研發中心之后,思科中國研發中心快速成長,已成為思科海外第二大戰略研發中心,總體投資達到1億美金。2011年11月,思科中國研發中心在杭州、蘇州、合肥成立分公司,標志著作為公司重點戰略投資之一的網迅公司整合的順利完成。2012年4月,思科中國研發中心在北京成立分公司,至此思科中國研發中心拓展到了6個城市(上海、杭州、蘇州、合肥、北京和深圳)。思科中國研發中心聚集了來自中國及全球著名大學和優秀企業的各類軟、硬件工程師和管理人員,在中國的研發力量超過了3200人。
“棱鏡門”事件后的影響
“棱鏡計劃”(PRISM)是一項由美國國家安全局(NSA)自2007年起開始實施的絕密電子監聽計劃。2013年6月,前美國中情局(CIA)雇員愛德華·斯諾登(EdwardSnowden)對媒體披露,棱鏡計劃秘密地要求各大電信公司、網站上交用戶的個人私密信息。特別是斯諾登在香港對外透露,美國情報部門監控中國的數據傳輸使用了思科的路由器,這頓時將思科推入焦點,備受“安全問題”的質疑。
受此影響,2013財年四季度、2014財年一季度,思科亞太區凈營收環比分別下降了3900萬美元、8300萬美元,中國區營收則在亞太區整體低速增長的情況下,下降了5%-6%,2014財年一季度中國市場訂單量同比下降18%。曾被思科視為主戰場的政企網市場(與公共通信市場相對應,指為政府、企業等核心客戶提供綜合網絡解決方案),現在許多客戶已對新增設備采購持“只要能使用國產設備的盡量用國產”的原則。那些以前和思科不在一個競爭級別的中國同行們,“逆襲戰”正在乘勢展開。
中國的運營商骨干網中,超過70%的路由器由思科提供。隨著去年“棱鏡門”事件曝光后,中國把對信息安全問題的關注提升到了更高層次,國內運營商已紛紛開始替換思科的設備。
思科將在中國展開持久戰
思科在中國市場陷入苦戰。除了“棱鏡門”事件的影響外,還由于華為技術等中國企業的崛起。這種情況直接反映到了思科在中國市場的業績上面。思科2013財年年報顯示,2013年財年思科中國收入下滑了5%,而思科2014財年第一季度在中國市場的收入下滑18%。而在“棱鏡門”曝光之前,思科2011財年和2012財年報告顯示,其在中國市場的產品銷售出現了11%和17%的增長。如今這種高速增長態勢已消失。
不過,思科還在為中國市場努力著。此前,思科CEO錢伯斯曾表示,為改變思科在中國市場的表現,將在中國展開持久戰,對中國市場要有耐心,并相信在中國業績會有改觀。
在中國市場的合作伙伴方面,思科CEO錢伯斯強調,“我們將與我們的合作伙伴一起銷售,而不是單獨銷售路由器、交換機、移動產品、服務器、存儲設備、數據中心設備、云設備、協作系統以及安全系統。我們將跨越所有這些細分去解決我們中國客戶的業務問題,與我們的合作伙伴一起提供注重結果的服務和咨詢;我們注重結果,注重通過‘智能互聯城市’等解決方案去實現他們的目標——他們的教育目標或政府目標和醫療服務目標,而不是銷售專利和交換機。這對我們自己和我們的合作伙伴都是一個大的轉型。這是我們在今后5年將在中國、同時也將在美國進行的轉型。”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