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科技系統圍繞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積極采取措施,在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示范應用等方面,形成集成科研攻關,著力突破一批關鍵技術,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科技支持。
一、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積極推動科技攻關
圍繞行業的需求,引導和組織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加強產學研結合,進一步整合優勢資源開展聯合攻關。組織濰坊化分賽瑞分析儀器技術公司與天津大學、中科院組成產學研協同創新聯盟并獲得科技部、環保部支持,將研究課題列入國家重大科技戰略,進入了“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所承擔的“溫室氣體排放監測技術研發與應用”項目,采用可調諧半導體激光吸收光譜(TDLAS)技術對工業排放過程中的主要溫室氣體(CO2)濃度進行實時在線測量,同時利用光閃爍互相關(OSCC)技術實現在線監測煙氣流速的排放情況,實現對工業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自動在線監測,從而對從源頭控制污染排放起到了積極作用,也為CO2排放的總體控制創造了條件。
充分發揮企業技術攻關,選擇鋼鐵行業作為控制溫室氣體的突破口,組織山鋼集團凝練“高爐煉鐵二氧化碳減排與煤氣高效利用關鍵技術開發”項目,納入“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上升為國家戰略任務。項目采用氧氣鼓風取代傳統的空氣鼓風,爐頂煤氣經過除塵、脫除二氧化碳后返回高爐煉鐵,具有低焦比、高噴煤比、高生產效率、高能量利用率、低碳節能環保等優點,高爐生產效率提高30%以上,CO2減排25%左右,為全省鋼鐵行業節能減排提供技術支撐。
二、集成各類科技資源,重點突破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關鍵共性技術與裝備
圍繞綠色建筑建材、低碳社區、低碳交通、綠色照明、智能電網、新能源汽車、太陽能利用等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關鍵共性技術投入經費近4000萬元,實施了61個科技項目,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如濰坊科瀾新材料有限公司承擔的“低輻射核素激發自發光照明材料生產技術”項目通過與英國戴恩顏料有限公司、清華大學核研院合作,建設800-1000kg低輻射核素自發光照明材料生產線,可以制成自發光照明燈具6000支左右,按照日常節能燈30瓦/支,制成自發光照明燈具總瓦數為180千瓦,平均每日照明時間為12小時,平均壽命10年(有的甚至長達25年,根據核素半衰期來計算),每年節約用電788.4萬度電,每年減少消耗標準煤2838.2噸,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氣體排放7379.4噸、二氧化硫氣體排放68.1噸、其他灰塵、顆粒等10-12噸。此外利用省科技發展計劃、自主創新成果轉化專項等計劃重點對鋰電池、太陽能利用、智能電網、低碳社區、節能墻體材料、農田溫室氣體排放等關鍵技術進行研發,為全省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研發一批新技術、新產品。
三、推動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先進技術成果轉化應用
通過實施科技惠民計劃,突出了低碳社區、節能墻體材料、秸稈高值化利用等科技成果轉化,共轉化先進科技成果17項,引導社會投資和市縣財政扶持資金1.44億元。通過項目實施,解決了示范區農林廢棄物燃燒產生環境污染問題,秸稈利用率達到90%以上,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萬噸/年。通過承擔科技部中歐中小企業節能減排科技合作資金專項,在工業節能與提高能效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與照明節能等重點領域取得了突破。已累計節約能源8.4萬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碳氣體排放20.46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0.19萬噸。通過組織實施“新能源汽車”示范工程和“金太陽”示范工程,大力發展“低排放、零排放”新興產業。截至2013年累計推廣新能源汽車826輛,支持建設了55個國家級“金太陽”示范項目,年發電總量超過8000萬千瓦時。
四、積蓄力量,持續提升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技術水平
一是積極配合環保部門做好溫室氣體減排、節能減排、環境治理等工作,繼續以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和應對氣候變化為核心,組織引導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建立戰略聯盟,開展聯合攻關,攻克綠色、低碳關鍵共性技術,重點培育“低能耗、低(零)排放、低資源依賴型”的科技企業,實施一批低碳技術創新示范工程,進一步增強科技支撐能力。
二是為解決山東省大氣污染防治領域缺乏國家級創新平臺問題,爭取科技部的大力支持,重點推動山東大學籌建清潔燃油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解決汽車尾氣、燃油對大氣污染的工程技術問題。中心建成后,將承擔向周邊省市轉移清潔燃油技術的任務,為解決京、津、環渤海區域的大氣污染問題提供科技支撐。
三是著力將國家和省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成低碳環保型示范區,在實驗區大力推廣應用示范環境保護、低碳發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等技術成果,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先進經驗和做法。通過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的先行先試,積極探索有益的綠色低碳發展模式,可為全省類似地區低碳、綠色、循環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益的探索和示范。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