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航天/武器

    詳解中國激光制導炸彈發展歷程

    星之球科技 來源:兵工科技2014-04-10 我要評論(0 )   

    在2003年伊拉克戰爭期間,人們通過電視新聞媒體的宣傳,對美國的精確激光制導炸彈印象很深,特別是這種武器可以從幾千米外的高空投下,準確地砸在某家某戶的大門正中。...

         在2003年伊拉克戰爭期間,人們通過電視新聞媒體的宣傳,對美國的精確激光制導炸彈印象很深,特別是這種武器可以從幾千米外的高空投下,準確地砸在某家某戶的大門正中。通過這場戰爭,人們不僅為美國強大的軍事實力所震撼,也深深地記住了激光制導炸彈這種先進的空地武器,而本屆珠海航展上一航導彈研究院也展出了一款激光制導炸彈是一“雷霆”-2。在西光集團的展臺上,筆者還見到了激光制導炸彈的彈頭。此次看來,激光制導炸彈已成為武器研制的新潮流。

     

       最早的制導炸彈產生于二戰期間

       制導炸彈實際上并不是最新武器,最早的制導炸彈出現在二次戰時期。1940年5月德國就研制出了HS-293型制導炸彈,重約800千克,它是通過在500千克級別的SC-500普通航空炸彈的基礎上增加了彈翼、尾翼和控制機構制成的,采用了最簡單的無線電指令制導,操縱員只要通過遙控手柄將炸彈的影像始終操縱在目標和瞄準鏡之間的十字線上就行了,士兵們的說法就是用炸彈始終壓住目標。隨后德國發展了更大型的FX-1400,重量達到1800千克,并于1944年在地中海多次投入使用,成功地擊沉了意大利正準備叛逃到盟軍的最精銳戰列艦“羅馬號”,這艘排水量達到4.25萬噸、擁有350毫米以上高強度鋼質裝甲的巨艦,被德國僅僅兩枚FX-1400炸成了兩段,沉入深淵。可見當時制導炸彈的威力和巨大潛力。

     

       師從德國技術,美國制導炸彈“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二戰后,美國根據從德國搜集的相關資料,也發展了-系列制導炸彈,最初的無線電指令制導類炸彈需要人工遙控操縱炸彈追隨瞄準線,成功率低、工作量大,后期發展了自動瞄準線指令遙控裝置,瞄準員只需始終把光學瞄準具的十字準星壓住目標就可以了,炸彈可以自動沿瞄準線飛向目標。而瞄準線式指令制導最大的問題在于瞄準線的飛行彈道和炸彈自然飛行彈道的曲線正好相反,這導致炸彈射程很近而且脫靶率高。

       60年代,隨著電視技術迅猛發展,這種技術自然也被最優先考慮使用在軍事武器上,從而產生了最為有名的“白眼星”電視制導炸彈。“白眼星”在美國的靶場中表現很出色,但在越南戰爭中卻顯得水土不服、成功率低、瞄準不容易、戰斗部威力不足。針對這些缺點,生產方后來又發展了使用907千克的MK84炸彈的第二代“白眼星”,但是因為越南地處熱帶,氣候濕熱,多雨多云,電視制導受氣候限制很大,而且在戰爭中越南人也開始學會使用煙霧來破壞轟炸的瞄準,游擊隊用水潑濕了水稻的秸稈,用新鮮樹枝等制造了很多簡單有效的煙霧發生器,這些都使得“白眼星”作為制導炸彈的作用不甚明顯。

       鑒于“白眼星”這類電視制導武器的不佳表現,美國空軍開始發展新的制導武器。在60年代,激光技術在剛開始時就是被當做有巨大潛力的軍事技術發展的,同時光電子技術發展也很快,使用激光指示并導引目標的技術條件基本成熟。美國于1960年開始研究激光制導技術,1965年美國空軍對這種激光制導技術進行了概念性研究,認為激光制導技術完全可以滿足未來高精度制導武器的需要,并通過實驗,選擇了工程結構較簡單的半主動激光制導技術進行技術攻關,由于整個計劃采用了紅寶石激光器作為研究的主要方向,因此該計劃被命名為“寶石路”計劃。1966年,第一枚樣彈被制造出來。當時越戰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大量美國新式武器被輸送到前線,-方面是為了驗證武器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希望利用新技術的巨大威力取得壓倒性的優勢。1968年,激光制導炸彈出現在越南戰場,并取得極大成功,在很短的時間里就完全取代了“白眼星”制導炸彈的主力地位。在整個越南戰爭中,盡管激光制導炸彈參戰時間晚,但總計生產和使用了24000枚,攻擊了18000個以上的各種目標,而“白眼星”4種型號生產總數加起來也還不到9000枚。特別是由于激光制導炸彈的異常成功,白眼星一系列很有希望的后續計劃都被陸續取消。

     

        美國在越南戰爭中應用激光制導炸彈最為成功的事件是1975年摧毀清化大橋的行動,清化大橋是越南反抗軍主要的交通要道之-,所以一直是美國的眼中釘,從越南戰爭開始時就不斷對這座橫跨馬江的大橋進行轟炸,希望以此來切斷北越軍隊的運輸補給線。但由于該橋地理位置獨特,加上越南在這個重點部位部署了大量高炮和偽裝,轟炸從未得手,美國在7年里一共出動飛機869架次,投彈超過2000枚,僅在1968年和1969年有兩枚白眼星命中了不太重要的部位,沒有達到摧毀的目的。1972年5月,14架美國空軍F-4戰斗機再次空襲清化大橋,飛機魚貫進入,向大橋投擲了24枚227千克的MK82、907千克的MK84、1362千克的MK118改裝而成的寶石路激光制導炸彈,在兩架指揮照射機的引導下,至少有16枚炸彈準確地命中了大橋,頃刻間大橋化為烏有,橋墩和主要支撐結構都被徹底破壞,直到80年代初都沒有完成修復工作。

       越戰后,激光制導炸彈逐漸成為美軍標準攻擊武器,并大量生產,北約國家逐漸開始接受這種表面上很難使用的武器,美國也通過越南戰爭對這種武器的使用經驗,發展了經過改進的新的寶石路炸彈。從技術上來說,寶石路前后一共分為三代,第一代以GBU-10A/B為代表確立了激光制導炸彈的基本結構,即模塊化組件設計,可與普通炸彈在前線組裝;鴨式布局;四象限光敏傳感器等等,這些基本技術構架一直被全世界所有的后來的激光制導炸彈所遵循。第二代寶石路激光制導炸彈則通過第一代的使用情況,采用了視野更大、通光性能更好的光學組件,同時增大了控制彈翼,采用了尾部塑料折疊彈翼,以及大規模數字化集成電路組成的飛行控制儀,具有更好更遠的滑翔能力和較好的發射適應性。第三代寶石路是80年代后期發展的,采用了新的陀螺穩定光學組件,新的飛行控制儀,取消了以前的風標式導引頭,阻力更小,探測距離更遠,飛行更穩定,彈翼組件也被更換,采用面積和翼展更大的彈翼,具有更遠的滑翔距離和機動性。

       從投擲距離來看,第一代寶石路激光制導炸彈射程大約在5千米左右,而第二代則提高到7千米,第三代可以在7千米到10千米左右的距離上投擲。命中精度方面,第一代激光制導炸彈理論精度大約是CEP3米,但實戰中散布基本在5米到7米左右,第二代提高到2米到3米,第三代提高到1.5米以內。由于激光制導炸彈價格非常便宜,僅是同級別激光制導導彈的1/5到1/10的價格,所以被大量采購和應用,到2006年為止,美國共計生產出25萬枚各種型號的激光制導炸彈,其中約有一半在1965年以后的各種大大小小的戰爭中被消耗掉。1990年的海灣戰爭中,美國對伊拉克進行了持續43天的空襲,使用了約12000枚各種型號的激光制導炸彈,占空軍總投彈量的19.8%,摧毀的目標數量占空軍摧毀目標的69.27%,歷史上還從未有過如此依賴精確制導武器的戰爭,因此人們也將這場戰爭稱為高科技戰爭之始。

     #p#分頁標題#e#

      激光制導炸彈已成為現代空襲作戰的重要打擊手段,中國不能沒有

       中國的激光技術發展-直很好,國家對這種未來技術非常重視,不過由于種種原因,中國在激光技術上主要以研究為主,很少投入工業應用。激光制導技術發展之初對中國的影響并不大,雖然很多中國人在越南親身感受到美國激光制導炸彈的威力,也獲得過一些由于引信失靈的炸彈殘骸,但卻從沒有想過要去發展一種類似的武器。軍事武器的需求取決于國家的軍力水平,中國空軍一直定位于防御的地位,激光制導炸彈屬于進攻性武器,當時對激光制導炸彈的研究,主要限于如何防御它,比如說越南戰爭時期,為了對付激光制導武器,常常采用釋放蒸汽、堆積燃燒發煙的稻草等手段,這種簡單原始的手段曾經成功地保護了越南首府河內的電廠當空襲警報響起的時候,電廠就會將鍋爐內所有蒸汽迅速釋放出來,形成一片覆蓋達數平方千米的濃霧區,光學器材在這種濃霧區的視野不超過20米,有效地使美軍每一次空襲投下的數十枚激光制導炸彈和電視制導炸彈的攻擊毫無效果。然而在越南取得的成功經驗并不值得推廣,海灣戰爭中的伊拉克為了抵御美國的精確制導武器,采用了大量燃燒原油,點燃上百口油井等釋放出巨大的濃煙的辦法,這些煙霧非常之大,對全球氣候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這種被動的干擾只是給美國人制造了-點點干擾,大多數武器還是很準確地落在了目標之上,直到伊拉克戰敗投降,“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沒有哪一種手段是絕對有效的,防御畢竟是被動的。正因為防御總是被動的,在中國以現代化建軍的今天,精確打擊能力的需求已經不可避免地擺在了中國空軍面前。在美國空軍的制導武器庫中,單件武器威力最大、使用最多、費效比最高、命中精度最高的武器竟然都是激光制導炸彈,這不得不讓人深思了。從嚴格的軍事技術方面考慮,激光制導技術也許并不是最好的制導技術,特別是目前廣為使用的半主動激光制導技術,它和傳統的常規炸彈攻擊不同,半主動激光制導炸彈始終需要兩個方面的配合才能工作,一個是照射方,一個是攻擊方,兩者之行的任務類型幾乎完全不同,但兩者的配合和時機的把握卻又要求非常高。同時,激光制導屬于光學波段的應用,對光學制導有影響的一切條件對激光制導都有同樣的作用,比如說黑夜,激光制導雖然理論上在夜晚也不影響使用,但是瞄準裝置是否有夜視能力卻限制了它在夜晚的實際應用,美國在80年代以前的激光制導炸彈實際上都缺乏夜間作戰能力,盡管可以派遣特種部隊在目標附近提供照射,但這種戰術只能是特殊的個體應用,沒有普遍實用意義。只有當80年代以后,前視紅外熱成像技術和夜視儀技術取得巨大突破以后,激光制導炸彈才算真正具備了夜間作戰能力。此外,氣候條件中一切煙云雨霧、風沙等都能讓激光制導炸彈無法使用。從簡單的數理條件來看,激光炸彈不是全天候使用的,它需要復雜的協同和配合,不能做到真正的發射后不管,投射距離比較近,在敵人防空區以內,載機生存力較低等等。但激光制導炸彈仍具有簡單、便宜、精度高等的優點。

       2001年前后,中國從俄羅斯引進了蘇-30MKK多用途戰斗機,為了配套,又采購了-系列俄羅斯的對空、對地武器,2003年采購的蘇-30MKK2多用途戰斗機更進一步采用了更多更先進的激光制導武器,比如X-29激光/電視制導戰術空對地導彈,蘇一30MKK2可以搭配俄羅斯的暴風雪光電攻擊瞄準吊艙,能夠為俄羅斯X-29、X-59等空地導彈提供目標瞄準和照射,也能為俄羅斯的激光制導炸彈KAB-500/1000/1500KR提供目標照射。

       不過令人感到疑惑的是,中國似乎并沒有必要在激光制導炸彈這類簡單制導武器上還要去依賴俄羅斯。2001年11月北京防務展覽上,中國第一次在強-5前線攻擊機的模型上搭載了激光制導炸彈的模型對外公開展示。2002年3月,《中國航空報》報道了一條非常關鍵的消息,消息稱在中國空軍的競爭中,613所某光電吊艙獲勝。2003年的國防科技成就展中,這種神秘的吊艙顯示出它的真面貌,這種在殼體上印刷著FILAT字樣的前視紅外/激光攻擊吊艙和美國萊特寧前視紅外攻擊吊艙外型和結構幾乎一模一樣,它有很多方面設計顯示出它是應用在激光制導炸彈這一類精確武器瞄準和照射方面的。美國早期的瞄準吊艙大多都是采用光學瞄準具或者電視瞄準具,只有白光能力,到了80年代中后期,紅外熱成像技術逐漸成熟,采用對自然輻射的8到12微米波段敏感的碲鎘汞元器件,能夠顯示自然界物體的自身熱輻射,因此具有很好的夜視能力。藍盾吊艙是第一種具有這種能力的產物,國防科技展上所展示的吊艙前部有一個球形光學艙,光學艙上有三個獨立的光學孔徑,其中最大的一個就是紅外熱成像的光學通道。

       中國雖然起步較晚,但起步點卻比較高,一開始就采用了和西方90年代水平相當的具有夜間精確攻擊能力的前視紅外/激光搜索瞄準吊艙,配合雷華電子研究所提供的藍天攻擊導航吊艙,可以讓中國戰斗機形成類似于美國F-15E攜帶藍盾吊艙系統所獲得的先進的全天候超低空精確攻擊能力。巧的是這兩種吊艙的公開展示都出現在中國唯一公開的多用途戰斗轟炸機FBC-1型飛機上,這似乎也暗示了-些其他方面的信息。中國激光制導炸彈現狀分析

       中國的激光制導炸彈大約從1995年開始投入研究,由地處中國腹地的洛陽光電研究中心承擔,這個中心幾乎是中國所有飛機使用武器的研發和生產中心,其主要任務是生產各類空空導彈。激光制導炸彈在計劃中本來不屬于重點位置,但隨著中國軍事高層對高技術戰爭的認知越來越深,以及臺海危機越來越嚴重,對這種高效的外科手術刀式打擊的最重要的刀鋒部分需求迅速變得急迫。

       根據對美國海灣戰爭的分析,美軍使用量最大的激光制導炸彈是使用MK82戰斗部的227千克級別,其次是使用907千克的MK84戰斗部的型號,為了確保攻擊的成功率和最大毀傷效率,往往對同一個目標采用同一時段多次反復攻擊的方法。海灣戰爭后,美國空軍認為目前的激光制導炸彈的威力過大,容易造成過殺傷,對平民和周圍民用設施的破壞則會引起一系列國際政治問題,因此美國大力發展小直徑小重量的制導炸彈來減小附帶殺傷效應。考慮發展趨勢和中國戰斗機的攜帶能力問題,特別是大多數中國戰斗機、強擊機都不能攜帶和使用重量超過800千克以上的武器,而中國特別需要重型精確制導武器對堅固防御工事的破壞力,因此中國將發展重點放到500千克重量級別上,這種重量級別的武器幾乎每一種中國戰斗機都可以攜帶和使用,而且威力足夠,如果有可能的話,90%以上都可以通過多投擲彈藥解決。

       參照美國在模塊化結構上所取得的成功,中國的激光制導炸彈也采用模塊化設計,即設計出一種通用的制導和控制器件,可以直接使用普通炸彈的引信部分的螺旋接口安裝在炸彈原本的引信的位置,只需要針對每一種不同重量級別的炸彈設計不同的彈翼就可以了,美國"寶石路"系列的彈翼初期采用鋁合金切削,使用螺栓和鉚釘安裝在原來彈翼的位置,后期采用模壓玻璃纖維增強塑料彈翼,使重量更輕成本更低廉,并且向后折疊的折刀式彈翼攜帶時翼展較小,最大翼展不超過800毫米,而發射以后折疊彈翼彈出,可以達到2.5米以上的翼展,可以獲得更好的滑翔性能和更好的彈道修正能力。在認真研究了世界各國發展激光制導炸彈的歷程后,中國并沒有簡單模仿美國的激光制導炸彈的結構和思想,為了保證和采購的俄羅斯戰斗機和武器系統的一致性和通用性,中國的激光制導炸彈采用了KAB系列的設計思想,采用了相同的氣動布局和導引頭結構,中國炸彈的長度、重心和氣動穩定點和美國的都不相同,研制一種讓很多炸彈可以直接組合的組件并不那么容易,它需要反復試驗和平衡設計的取值,這無疑會增加炸彈研制的復雜程度和研究時間,因此中國和俄羅斯的看法取得了一致,既先裝備專門研制的激光制導炸彈,先填補戰斗力空白,然后再完成進一步的擴展和改造。中國和美國激光制導炸彈的最大區別是對氣動布局的選擇和尾部彈翼的設計,美國的激光制導炸彈采用鴨式布局,舵在導引頭后方,而中國和俄羅斯卻選擇了常規氣動布局,舵在尾翼上通過副翼來實現,鴨式布局有天生的滾轉傾向,飛行軌跡的穩定程度較差,這對瞄準和精度都不太有利,定風標式導引頭還經常有影響舵的氣流產生,為了避免這些干擾,常規布局無疑是比較理想的選擇,也正是因為選用了常規布局,燃氣舵機和熱電池等部件可以都布置在尾部,電子艙在頭部,這樣兩者功能劃分更清晰,結構更合理。當然,因為是專用設計,效益方面沒有美國通用組件那么明顯,只是因為中國的產品本身價格比美國低很多,效費比也算不錯了,另外一個缺點是彈翼的翼展沒有美國折疊彈翼那么大,滑翔距離也略差一些。,#p#分頁標題#e#

       模塊化的好處在于只研發一種制導控制元件,其他的彈翼組合都是簡單的機械產品,開發容易,生產費用低廉。從目前中國公布的照片來開,中國的產品采用了傳統的環形定位風標式激光敏感頭,它是一個直徑50毫米的有著半圓球頭的小圓柱,尾部有-個4片小彈翼和一個直徑89毫米的圓環組成的定風標,通過一個活動的萬向節與后面的電子艙段相連,電子艙有4片固定的小的彈翼,用于調整炸彈的升力中心,制導艙段負責處理導引頭感應的光電信號并通過控制計算機轉化為控制信號提供給尾部的舵機,舵機通過對副翼的動作產生修正的力,從而控制炸彈始終沿著對準目標的飛行線路飛行。光學艙有一個直徑為40毫米的窗口,窗口采用特殊的透光材料制成,對激光的特殊波段有很好的通透作用,光學窗口后面是配戴了光柵濾鏡的光學鏡頭組,和美國“寶石路”二代的光學組件的15到18度視場不同,中國的制導炸彈的視場更大,基本和第三代“寶石路”的光學組件相當,較大視角的光學組件還能夠提供較大的命中精度。所有的激光制導炸彈都采用早巳成熟的四象限硅光敏元件,為了避免在某些距離下激光聚焦后焦點過亮而燒毀光敏元件,光敏元件實際上是放在焦點以前的,這樣光點實際在傳感器上形成的是一個有一定面積的亮斑,這個亮斑出現在哪一個象限的傳感器上,就表明目標在靠哪一側的方向,該象限輸出的電信號直接被翻譯為這個方向舵機的動作信號,通過偏轉舵,使光點始終保持在中間的位置。隨著炸彈距離目標越來越近,在硅光元件上的亮斑面積會越來越大,最后將會出現每一個象限都有信號輸出,這是第一代激光制導炸彈命中精度大于7米的主要原因,新的數字化技術將光學組件的焦點自動調節,始終保持在一個比較合適的位置,不會使彌散的激光光斑面積有過大的變化,大大提高了制導組件在末端的精度,從而提供1米左右的命中精度。同時數字化的飛行控制儀可以對舵機信號進行高頻采樣、分析,可以根據彈在計算機上存儲的最佳彈道控制飛行。為什么激光制導炸彈會采用一個奇怪的風標呢?傳統炸彈投擲瞄準程序中,大多數情況下都將炸彈的軸線對準目標投放,也就是說如果沿著一條直線飛行,炸彈就會直接落到目標頭頂,因為地球上有重力的存在,物體下落實際是一條拋物線,激光制導炸彈的飛行和瞄準路線不是拋物線,他們希望是一條直線,在投擲時,激光制導炸彈的軸線對準目標,炸彈飛行的線路就是投擲點到目標的一條直線了,導引頭在氣流的作用下始終穩定在正對目標的方向。不過炸彈的飛行需要升力來支持它進行這樣一條不符合自然墜落規律的航線,除了彈翼面積足夠大以外,還需要一個飛行的攻角,這個角度往往和導引頭指向矛盾,因此萬向節和定風標的夾角實際上就是炸彈滑翔飛行的攻角造成的,這個簡單設計解決了炸彈的飛行控制和制導控制不協調問題。由于定風標的自然穩定性,激光瞄準頭不需要其他光學制導那樣的昂貴易損的陀螺穩定裝置,即便是發射投放時出現一些滾轉也不要緊,不會影響到瞄準的效果,從實用角度來看,這種簡單的設計所達到的效果堪稱結構設計的杰作。

       我們來看一看中國在本屆航展上公開的激光制導炸彈的具體情況吧,這種炸彈被稱為出口開發的產品,稱為“雷霆”-2型(LT-2),是一種相當于GBU-16B的500千克級別的無動力武器,搭配中國開發的機載激光照射吊艙、晝夜吊艙或地面照射器使用,可以攻擊地面、海面固定目標,硬目標和低速運動的活動目標。

       由于采用了模塊化設計,相信這樣的武器應該是一個成員復雜的大家族,從展示型號的命名上也可以推測,目前500千克級別的叫做2型,那么1型是什么呢?是否還有更多的型號?一些攻擊特殊目標的特殊彈藥會不會也出現在這個雷霆系列中?比如和法國朗迪達爾反炮彈炸彈相似的中國反跑道炸彈?這種炸彈還有很好的穿地攻擊能力,只要修正引信延時參數,它甚至可以擊穿1米以上厚度的鋼筋混凝土。目前中國在為數不多的展覽或展示上只表明了少量飛機具有激光制導炸彈的使用能力,從最初透露的強-5型攻擊機,到后來珠海航展上的FBC-1飛豹戰斗轟炸機,還有殲-8IIM出口型戰斗機等等,最新的戰斗機FC-1肯定也具有使用的能力,外銷上還是向巴基斯坦這類傳統的中國武器使用國,巴基斯坦既準備裝備FC-1戰斗機,也在大量使用中國的強-5攻擊機,他們也面臨在南亞大陸進行精確打擊武器方面的對抗問題,和美國同類產品相比,中國的激光制導武器不管是在價格上還是性能上都有相當吸引力。 

      激光制導炸彈的應用并不像傳統制導武器那么簡單,它需要多機戰術協同或者空地戰術協同,美國空軍每年都需要培養飛行員使用這種武器,而進行大量的飛行訓練和實彈演習。不過精確制導武器對空軍打擊力量有威力倍增的功效,一架目標照射飛機可以為一個中隊的攻擊飛機提供目標指示,精確武器的使用效率比使用普通炸彈進行攻擊提高了10倍以上,為數不多的攻擊有可能取得相當好的成績。除了空軍自己訓練瞄準協同外,空地協同也很重要,美國在海灣戰爭中有很多目標都是由特種部隊、偵察兵潛伏在目標附近進行準確的照射和引導攻擊,特別是在進行近距支援的時候,地面指示照射目標更多,中國傳統上訓練空軍和陸軍的協同度還不夠,要想用好激光制導炸彈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不過可以相信的是,隨著中國軍隊建設現代化高科技化的發展,這些障礙最后都將被逐漸克服。

     

     

    轉載請注明出處。

    暫無關鍵詞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