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安光電為中國大陸LED晶片龍頭廠,近年來拓展動作頻頻,近日更接連公告新計劃,包含將投資人民幣100億元于廈門擴產、與首爾半導體合資成立“安徽三首光電”等。三安光電的拓展不只是要大舉擴充產能追上晶電 ,且其在橫掃中國大陸市場之余,也借由結盟首爾半導體來強化專利布局,搶食海外市場商機;而這也表示,對于臺廠而言,三安光電不僅會是中國大陸市場最大的競爭對手,也將會侵蝕臺廠海外其他市場商機,即威脅臺廠全球布局。
三安光電將蕪湖二期擴產計劃移往廈門。該公司4月4日宣布,擬與廈門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簽署《投資協議》,計劃將于此地總投資人民幣100億元,預計拓200臺MOCVD機臺(以2寸、54片機臺為基數計算),首期啟動100臺機臺,建設期為1年,全部廠房及相關生產配套設施在2年內完成,其余100臺MOCVD待首期設備全部投入后啟動,最晚于2018年底到位并投入使用。
三安如此大動作轉換擴產計劃,其主要原因在于廈門市政府拋出具龐大吸引力的條件,包含單臺MOCVD設備(以2寸、54片機臺為基數計算)補助人民幣500萬元,補助上限為200臺,而以此計算,補助金額高達人民幣10億元,此外,開發區還支持三安按照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承接廈門市路燈等公共照明的LED改造項目,計劃10年改造工程項目約30億元。
臺灣光電協進會(PIDA)產業分析師呂紹旭表示,三安對大舉擴產展現出勢在必行的雄心,不同于蕪湖二期有擴產進度疑慮,三安與廈門的合作案有時間限制,因此在數年內就會看到三安產能以更快的速度追趕晶電,以規模經濟優勢橫掃中國大陸市場。
呂紹旭認為,若以技術層面來說,晶電、新世紀、璨圓等業者都還超前三安,但在產能規模上,三安于兩岸間僅次于晶電,光憑規模經濟優勢就能壓倒不少臺廠。
不過,呂紹旭說,若談到海外市場,更重要的是專利門檻,這是過去臺廠所面臨的挑戰,也將是陸廠邁向國際市場的最大難題,而例如晶電已經陸續與國際廠飛利浦、豐田合成達成交叉授權,未來于海外市場發展較不容易被專利權訴訟拒于門外,這也是臺廠布局海外市場所擁有的相對優勢。
三安光電也察覺到此一現象,4月10日宣布與首爾半導體合資成立“安徽三首光電”,就是看中首爾半導體的關鍵專利技術能量,期望能夠借此突破國際大廠的專利墻,而臺廠引以為傲的海外市場布局優勢也將漸感到被威脅。
此外,對于三安光電與首爾半導體的合作,LEDinside副理郭志豪表示,韓廠也打算透過與陸廠的合作結盟,切入大陸市場,據了解,此舉已讓臺廠思考中國大陸布局策略。
郭志豪表示,由于近兩年大陸LED照明出貨年增率將成為全球之冠,雖如此,臺廠想要再多分杯羹卻有相當的難度,主要因大陸政府積極培植本土LED廠,強調供應鏈本土化的措施,讓臺廠逐漸失去利基點,再加上,陸廠技術在挖腳臺灣人才之后,技術已經快速進步,與臺廠技術相差不遠,雖仍有差距,但臺廠技術優勢確實在削減中。
觀察三安與首爾合資公司注冊金額僅200萬美元,郭志豪笑言,“合資公司資本額相當低,只買得起一臺MOCVD機臺”,認為合資的象征意義大于實質意義,推估首爾打算藉由與三安的合資動作,成為進入大陸市場的敲門磚。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