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歲的瀏陽籍老人李再光是國內激光行業泰斗
此次回鄉探訪制造產業基地,希望推廣激光應用
李再光是國內激光研究的著名專家,多次參加國家激光技術項目的研究、評估,并擔任組長。年邁的李再光一直有個未完成的心愿,就是想將激光“中國制造”的牌子換成“中國創造”。
微瀏陽:盡管每年都要回瀏陽探親,但是5月11日晚,回鄉之旅前夜,李再光失眠了。
李再光,這個名字對很多瀏陽人是陌生的,但對國內從事激光行業的人來說,卻是泰斗般的存在。李再光擁有激光技術專家、中國國家重點激光技術實驗室創建者等各類頭銜。從事激光領域研究多年,他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創辦國內第一家激光企業,培育出一批批科研人才……業內人士稱他為“發射神奇光束的人”。
“研究激光這么多年,我的家鄉卻一直沒有用上這門技術。”86歲高齡的李再光自覺慚愧而失眠。此番回鄉,他希望能找到合適的產業,推廣激光技術的應用,圓多年“回報家鄉”的心愿。
光的起源
山里娃成長為知名“光”教授
制造產業基地等產業集中區,是李再光尋求合作的主要方向。而制造產業基地所在的永安鎮,正是李再光出生和成長的地方。
“那時候的日子挺苦的。”李再光回憶起幼時,口里說苦,臉上卻掛著笑。因為在這里他立下了從事科研的決心。1939年開始,日軍四次進攻長沙城。經歷戰爭,李再光更懂得國家強大的重要,在當時提倡實業救國的氛圍下,李再光定下了一生的志向:從事科研,為國爭光。從此走上了“學霸”的道路。1953年,李再光考入武漢大學,大學畢業后,到華中科技大學工作。1957年,到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理論組參加研究。1963年蘇聯留學,1979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圣迭戈分校當訪問學者……一長串簡歷都是李再光的求學經歷。
“當時在美國,我研制出了低能X射線預電離器。”說起這段經歷,李再光有些自豪,當時他在一米長的坐標紙上畫出總裝配圖,這份圖紙資料很快被美國一家知名實驗室買走。
這些“學霸”經歷,在李再光看來不過是“必須的學術積累”。“人多學一點東西總是沒錯的。”一頭銀發的李再光說出這句話時,透著學者的淡然。
光的應用
研制世界首臺大功率旋流激光器
李再光數十年的學習,并不是為了成為“理論型人才”,在他看來,學得再多,不能用到實處就是白學。
從事這一領域多年,李再光有數不清的科研成果,其中之一就是1996年成功研制出我國第一套機載激光探測系統,并海空演示成功。
李再光一直沒有忘記少年時工業興國的目標。除了將激光運用在軍事方面,他的激光研發成果更多地用于經濟產業的發展。
李再光所研發的中國第一代橫流激光器,廣泛用于激光熱處理,包括淬火、堆焊、修復、熔覆等,主要用于工業加工。為了使科研成果盡快轉化為經濟效益,李再光還創辦中國第一家激光公司——武漢楚天激光公司。2005年,李再光又在世界上率先研制出大功率旋流激光器。隨著現代制造業的發展,激光器已廣泛應用于石油、化工、冶金、機械和光電子制造領域。
現在在武漢中國光谷,激光產業成為這里的支柱產業,產生了2個50億產值的激光龍頭企業。以李再光等人為主力的研究團隊,正是撬動武漢光谷激光產業的第一批人。
光的回歸
希望家鄉用上最先進的激光技術
對于武漢的激光企業來說,“李再光”是一個讓他們尊敬的名字。而在瀏陽,許多人甚至不知道激光到底是什么,能用來干什么。
“這是父親的一個心結。”李再光的女兒李又平說,父親每次說起瀏陽時,總是有著復雜的感情,“想回家鄉,可是又覺得不能帶給家鄉什么,這也是他這次回來之前失眠的原因。”
現在李再光已經退休,“想為瀏陽做點事”成為了他經常念叨的話,也促成此次回鄉之旅。
李再光的心愿也得到了制造產業基地的重視。昨日,在制造產業基地管委會招商局工作人員的陪同下,李又平考察了幾個企業,探討合作的可能性。
五新重工生產的港口起重設備,在焊接上可以使用激光技術;義和車橋,主要生產各種輕、中、重型汽車、拖拉機、工程機械產品的前后橋總成、車架總成等,在生產過程中可以使用激光切割、打孔、劃片等技術……
“瀏陽現在有很多產業是可以運用激光技術的。”李又平覺得父親的激光技術想要用在家鄉并不是沒有可能。
但是,李再光愿望的實現,仍存在一些現實問題。瀏陽沒有李再光這樣的科研人員帶領的科研團隊,也沒有上下游的配套產業,想要推廣激光技術,還需要更多的時間形成產業基礎。
管委會招商局的工作人員表示,會幫助李再光與企業進行銜接,一旦促成合作,也是“對瀏陽工業制造水平的一種提升”。
李再光作為激光行業的泰斗,一直沒有忘記少年時工業興國的目標,將激光運用到這軍事和經濟的發展中。如今他已退休,但他還掛念著自己的家鄉,并希望將自己的激光技術帶回家鄉,推動家鄉激光事業的發展和進步。相信這樣的人才一定是國家和家鄉所需要的。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