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軍工航天新聞

    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激光陀螺創新團隊三代人接力攻關43載

    星之球科技 來源:解放軍報2014-06-23 我要評論(0 )   

    43年前,科學家錢學森將激光陀螺的技術原理寫在兩張小紙片上,鄭重地交給了國防科大人。43年後的今天,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激光陀螺創新團隊不負重托,在院士高伯龍帶領下...

          未來戰場可能會出現這樣的場景:交戰雙方正在進行激烈戰斗,突然,空天導航衛星被摧毀,信號隨之中斷。然而,戰場并沒有沉寂,部分高新武器火力依然按照計劃擊中了既定目標。這精確打擊的背后,離不開自主導航系統一個叫做“激光陀螺”的核心器件。為讓激光陀螺起舞,在湘江之畔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用43年的矢志堅守和披肝瀝膽,讓我國的激光陀螺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綻射出耀眼的強軍之光。 

    科研人員正在試驗全內腔氦氖綠光激光器。 何書遠 攝

    科研人員正在試驗全內腔氦氖綠光激光器

      他們,就是國防科技大學激光陀螺技術創新團隊。堅守43年,決不能把自己的命脈掌握在別人手上!1991年海灣戰爭中,美國的“戰斧”巡航導彈大放異彩,而讓“戰斧”巡航導彈實現“千里點穴”功能的核心器件,就是激光陀螺。 

      激光陀螺,又叫環形激光器,它在加速度計的配合下可以感知物體在任意時刻的空間位置,被譽為武器平臺定位導航系統的“心臟”。 

      時間追溯到1960年,美國率先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臺激光器后,馬上開始激光陀螺的研制。由于激光陀螺與傳統機械陀螺相比,啟動快、動態精度高、抗干擾能力強,可用于航空、航天、航海等領域高精度慣性導航,因此世界各國紛紛跟進,在世界范圍內引起一場導航技術的革命性變化。 

      60年代末,美國研制工作取得重大進展,并于70年代末期在戰術飛機和戰術導彈上試驗成功。時任國防科委副主任的錢學森,敏銳地捕捉到了激光陀螺巨大的潛在價值和廣闊的應用前景。1971年,在他的指導下,國防科技大學成立了激光教研室,開始了艱難的探索之路。 

      當初,我國有10多家單位開展這項研究,最后絕大多數都因基礎工藝過不了關而放棄。“正因為這樣,我們才更要堅持下去。如果我們不干,就可能給國家留下空白!”中國工程院院士、時任團隊負責人的高伯龍擲地有聲地說。 

      剛剛研制激光陀螺時,高伯龍和他的同事連制作激光器用什么材料也不知道。一次,他聽說大理石膨脹率較低,可以選用。為節省開支,高伯龍就推著平板車到長沙火車站工地去撿廢料,一次又一次。 

      一天,當高伯龍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中,腳腫得連襪子都脫不下來。他的老伴心疼得淚水在眼眶里打轉:“都這么大年紀了,何苦?”他淡然一笑:“我們起步已經晚了,如果現在再不抓緊,什么時候能攆上?決不能把自己的命脈掌握在別人手上!”核心關鍵技術買不來!為了打破國外壟斷,讓中國的激光陀螺綻放光彩,整個團隊卯足了勁。 

      經過無數個不眠之夜的艱苦鏖戰、無數次攻堅克難的頑強拼搏,1994年11月8日,我國第一臺激光陀螺工程化樣機在國防科大誕生,向全世界宣告:繼美俄法之后,我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能夠獨立研制激光陀螺的國家。 

      為使激光陀螺走出實驗室,他們攻克了一個個技術難關,研制出一套套設備,填補了一項項國家空白,完成了激光陀螺邁向工程化的華麗轉身。為了早日實現激光陀螺產業化,他們又主動與北京、天津、長沙等多家單位建立了合作生產線。 

      在研制工程化樣機時,最大的攔路虎就是被稱為“關鍵技術之首”的鍍膜。為了突破工藝技術這道難關,高伯龍不得不放棄多年鐘愛的理論研究,轉向專攻基礎工藝,整理撰寫了《環形激光講義》,成為我國該領域的奠基之作,為后來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依據。 

      “那時,我國的工藝水平比較落后,由于國外技術封鎖,國內市場上沒有能滿足科研需要的鍍膜機。”今年已年逾70的高級工程師丁金星對記者說,他們買來普通鍍膜機進行技術改造。根據激光陀螺對膜片的特殊要求,對鍍膜過程進行了深入研究,憑借扎實的理論功底和高超的設計技巧研制出當時全國最先進的鍍膜控制系統。 

      為了檢驗鍍膜的效果,高伯龍想出了一個全新的測量方法,成功研制出高精度的反射率透射率測量儀。該儀器的發明,為團隊提供了一雙“火眼金睛”,大大提高了鍍膜工作效率。 

      在團隊中,無論是兩鬢斑白的老教授還是歸國不久的年輕博士,既是理論研究領域的“白領專家”,又是工程一線操作的“藍領工人”。 

      超精密的光學加工也是激光陀螺研制的一個重要技術難題。手工拋光的玻璃表面質量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無數次失敗,讓團隊成員備受折磨。“從頭再來!”團隊成員金世龍教授斬釘截鐵地說。他舍棄了原本從事的光學理論研究,來到加工生產一線,從最普通的工藝入手,拜工人為師,潛心一線加工。每次攻關都是嚴峻的挑戰,每次突破都是巨大的跨越!經過1000多個日日夜夜,他們攻克了一系列工藝難題,終于掌握了具有完全知識產權的腔鏡光學加工技術。 

      小型化、高精度是世界各國激光陀螺研制追求的方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羅暉教授把近5年所有生產的陀螺測試數據都打印出來,打印的數據紙摞成3摞兒還有1人多高。那段時間,他整天扎在數據紙堆里,對數據一一進行分析整理、仔細對比,一干就是9個月,終于找到了規律,縮小了尺寸,提高了精度。 

      經過43年發展,團隊已成為我國激光陀螺研究領域的國家隊和主力軍,成功研制出多種型號的激光陀螺,多項技術達到國際一流水平,創造了我國在該領域的多個第一。從白手起家、艱辛探索,到如今勇立潮頭、搶占前沿,記者在采訪中深深體會到,這一系列奇跡的背后,飽含著陀螺人的默默付出。 

      創業之初,條件十分艱苦,高伯龍說:“雖然我們沒錢,但不能缺志氣。”沒有場地,他們就將一間廢舊的食堂改造成實驗室,因為科研需要還要封閉起來。為讓有限的經費用在刀刃上,實驗室里沒有安裝空調。一到夏天,就變成了大悶罐,大家在里面揮汗如雨,通宵達旦地干。到了冬天,實驗室就成了大冰窖,陰冷潮濕,很多人手腳長滿了凍瘡。 

      科學研究容不得半點瑕疵。一次,高伯龍所帶的博士小韓申請一個10萬元的校預研計劃項目。雖然相對于平時他和導師所從事的百萬、千萬科研項目來說微不足道,但小韓還是加班加點,花了整整一周時間,提交了一份自己比較滿意的申請報告。當時,高伯龍恰值身體不好。小韓以為導師不會仔細審核了。沒有想到,當申請書遞給高院士時,他在病床上連續看了4個小時,從標點符號到技術細節,仔仔細細地改了又改,12頁的申請報告到處飄紅。而這一年是2011年,高伯龍已經83歲高齡了。 

      采訪中,一位專家所講的一個故事給記者留下了難忘的回憶:  2008年初,還有一周時間就到了傳統的新春佳節。那年的冬天格外冷。為了完成車載試驗,他們下午抱著設備從長沙出發,直奔南岳衡山。受冰災的影響,200多公里路程,足足開了6個多小時,到達山腳下已是半夜。大家手拉著手,頂風冒雨爬到山頂祝融峰上開始實驗。 

      直到凌晨2時完成實驗后,他們在山上找到一家賓館抓緊整理數據,突然一陣急促的敲門聲響起。于博士開門一看,幾名保安站在門外—原來,賓館服務員見他們深夜抱著箱子抬著柜子,進進出出、神情興奮,誤把他們當成了竊賊。 

      由于保密需要,團隊成員的學術論文不能公開發表;由于攻關進程緊張,他們分不出精力準備報獎材料,43年來只報了3次獎,兩次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由于沒有論文和獲獎成果的支撐,很多專家做了無名英雄。 

      “43年來,激光陀螺技術創新團隊忠誠使命、勇攀高峰、團結奮進、甘于奉獻,創造了輝煌的業績,為強軍興軍作出了突出貢獻。”國防科大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政委姚炳洪如是說。

    轉載請注明出處。

    暫無關鍵詞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